在宜蘭蘇澳南方澳一帶,有一處名為「賊仔澳」的海灣,過去曾被規劃為垃圾場,後來因應蘇澳港的興建而關閉,但大量玻璃製品卻被海浪沖刷打磨,形成沙粒般的大小遍布海灣,於是賊仔澳也有「玻璃沙灘」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美稱。
賊仔澳在更早之前,還是海盜窩藏的絕佳地點,其名便由此而來。賊仔澳所在的蘇澳是天然良港,位置又在相對隱密的台灣東部。
圖/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賊仔澳海灘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相傳活躍於十六世紀中葉的明朝海盜林道乾,便曾在賊仔澳盤據數月之久;爾後蔡牽攻略台灣,也是選定蘇澳做為首要目標。
即便朱濆勢力,主要在廈門以南的台灣海峽,但在海上多年的他,肯定也知道賊仔澳的存在。因此,在其海盜生涯的末期,朱濆選擇蘇澳作為抵抗清廷的最終堡壘。
清嘉慶十一年(1826),蔡牽攻台行動失敗、元氣大傷,朱濆也連帶脣亡齒寒。面對清廷的全力圍剿,朱濆往台灣北部移動,行經鹿港、淡水、基隆,最後繞行到蘇澳。
其時正值吹起東北季風的季節,朱濆預料清軍會擔心無法返航而停止追擊,所以有長駐蘇澳的打算。豈料清軍早有準備,將朱濆殺了個措手不及,朱濆僅在蘇澳待了三個多月便狼狽撤離。
圖/建於十九世紀初,主祀媽祖的北方澳進安宮,相傳蔡牽與朱濆均曾到此膜拜。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相傳,朱濆盤據蘇澳期間,一直以來跟隨他的妹妹突然病逝,悲痛欲絕的他在離開前,還將妹妹的遺體葬於北方澳,並以金銀財寶裝滿十三口棺材作為陪葬。
往後,北方澳一帶便接連出現許多異聞。像是金棺內的財寶化作動物,如金色母雞和白馬;或看見疑似朱濆之妹的靈魂四處遊蕩。再加上,北方澳在1970年代被劃作海軍基地,出入嚴格管制,也讓朱濆葬妹傳說更添幾分神秘。
即便至今都沒有尋得朱濆十三金棺的跡象,但其中有一則流傳已久的故事,事主確實拿到了「真金白銀」。
話說,某夜事主夢裡受一名神秘人委託,請他修繕一處位在北方澳的屋子。隔天,事主半信半疑前往,途中見地上一處歪斜的石板下竟有一甕銀子。
事主見狀固然興奮,但他因急著找尋房子所在,所以僅拾起甕中兩枚銀子,並將石板扶正,打算回程再將整甕銀子取走。
圖/朱濆與清軍於基隆和平島附近海域爆發戰鬥,朱濆在此戰損失慘重。取自交通部觀光署網站。
事主走遍了整個北方澳都沒見到房子,回頭想找那甕銀子也遍尋不著。後來事主明白,原來所謂的修房子,就是將隨葬朱濆之妹的銀子給重新藏好,而他所拾的那兩枚銀子即為謝禮。
故事中,關於甕裡的銀子形制有兩種版本:馬蹄形的「紋銀」和鑄有飛龍圖樣的「龍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