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明朝實施海禁,引致生活在土壤貧瘠、糧食仰賴交易取得的東南沿海人民鋌而走險成了海盜。到了十六世紀中葉,雖有開放漳州月港作為貿易口岸的「隆慶開關」,但當時,東亞海域的海盜勢力早已尾大不掉。
爾後,鄭成功負隅台灣,清朝再度祭出海禁政策,打壓鄭氏在海上的影響力;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後,海禁逐漸鬆綁。歷經康、雍、乾三朝,到了嘉慶初年,台灣海峽又出現了以蔡牽與朱濆為首的海盜集團。
圖/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福海宮,相傳廟門正對方向,曾為蔡牽船隊補給的中繼站,有「蔡牽港」之稱。取自彰化縣文化局網站。
就兩人出身地及集團成員籍貫的分布來看,可隱約劃出一道以廈門為基準的界線:蔡牽出身泉州,活躍於廈門以北至浙江沿海;朱濆出身漳州,活躍於廈門以南至廣東沿海。不過這條界線非硬性規定,實際上,兩股勢力均互有往來、時戰時和。
然而,蔡牽與朱濆與過去海盜著重汲取財富的發展方向不同,他們開始動起仿效鄭成功割據一方的念頭,又以蔡牽的意圖最為明顯,主要目標,正是當時蓬勃發展的台灣。
蔡牽有意奪取台灣的動機,與帶有反清復明使命感的鄭成功不同,而是他看出台灣的防務薄弱,跟不上其經濟發展,有如一隻待宰肥羊。
這肇因於清朝最初打敗鄭氏政權時,為免台灣再成反清基地,因此下令不許築城,後來容許以莿竹、木柵築牆,聊勝於無。直至蔡牽、朱濆活躍的年代,作為台灣首府的台南,雖已用夯土築牆,但朝廷派駐的兵力仍嚴重不足。
圖/兌悅門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增建,也是台南目前僅存的四座城門之一。普通人攝影。
清嘉慶二年(1797),蔡牽首次攻打台灣,選擇已有漢人入墾,但清廷尚未介入治理的蘇澳;此次行動的成功,讓蔡牽更添信心。同年,蔡牽的海上勢力達到鼎盛,並有「大出海」的稱號。
清嘉慶五年(1800),蔡牽攻打台南外海的鹿耳門,成功把駐守官兵擊退,並劫掠大批商船;四年後,蔡牽與朱濆組成聯軍,不僅數度進攻台南,更將目標轉移到澎湖、鹿港等地。
台南府城為防蔡牽,在臨海的西門外再築一道木柵,後來更進一步強化成以磚石構築的西外城,正門即為遺留至今的兌悅門。
蔡牽的這一波攻台,持續了一年有餘,北從滬尾、艋舺,南至鳳山、東港,幾乎整個台灣的西海岸遍地烽火。
滿懷雄心壯志的蔡牽,索性自號「鎮海威武王」,改元「光明」,並持一枚刻有「王印正大光明」的印璽。
蔡牽此舉,已讓清廷大為震動,而蔡牽迅速攻占,位於今日高雄市鳳山區,建立時間不過十七年的鳳山縣新城,更是逼得清廷下令,調度駐紮四川的3000名兵士渡台支援。
圖/鳳山縣舊城於清道光六年(1826)再建,成為今日所見的磚石城樣貌。
雖然這批四川軍隊尚未出海,蔡牽的攻勢就已被全數鎮壓,但也讓嘉慶帝重新檢視鳳山縣新城的選址,並決定將縣治遷回已遭棄置的舊城。
從蔡牽首次攻打台灣,到其完全撤退,僅歷時短短九年,但卻變相創造出保留至今、讓後人得以緬懷的遺蹟,亦讓清廷在台灣的治理態度更加積極,加速推動台灣在歷史上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