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滬尾,亦有「敗滬尾」「拜門口」的別稱,源於清光緒九年(1883),越南所屬問題爆發了清法戰爭,法國方面為了逼迫清廷讓步,而出兵攻打台灣。
隔年的農曆八月二十日,法軍自沙崙海灘登陸,準備長驅直入佔領滬尾(淡水舊稱)街道,途中遭清軍猛烈反擊,最終法軍不敵,只得撤退。
圖/拜滬尾儀式需要準備香燭、冥紙、白飯和至少十樣菜餚作為供品。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這場滬尾之役雖由清軍取勝,但雙方其實都傷亡慘重。當地居民為安撫戰死將士的冤魂,便於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在自家門口進行祭拜活動。時至今日,淡水沙崙地區仍有所謂拜滬尾的習俗,不過近年已漸式微。
然而,除農曆八月二十的拜滬尾外,淡水還有一個在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進行祭拜的拜滬尾,而這就與大海盜蔡牽、朱濆的事蹟有所關聯了。
農曆四月十八的拜滬尾,可追溯至清嘉慶十四年(1809)爆發的滬尾漳泉械鬥。
當時,滬尾居民以泉州人為大宗,而相傳出身泉州的蔡牽,表示願協助同鄉對抗漳州族群。然而,滬尾居民礙於蔡牽是清廷欲除之而後快的逆賊,不敢與其有任何瓜葛。
蔡牽得到滬尾居民婉拒的回應後,便說道「大家攏嫌我蔡牽歹,朱濆若來恁就知!」(大家都覺得我蔡牽是個壞人,到時朱濆來了你們就知道!)
圖/相傳朱濆與漳州族群聯合追擊泉州族群的戰場鬼仔硿,位於今日淡水區的水碓里。普通人攝。
蔡牽之所以會這樣說,乃因朱濆出身漳州,肯定幫助同鄉之故。果不其然,蔡牽前腳剛走,朱濆後腳跟上登陸滬尾,與漳州族群一同夾擊泉州族群,而當天正是農曆四月十八日。由於死傷慘重,因此才有了拜滬尾的祭祀活動。
不過,農曆四月十八拜滬尾起因於朱濆的說法,與歷史有些許出入。滬尾漳泉械鬥發生的前一年,朱濆便戰死於廣東外海;而蔡牽自公元1806年後,也不再有登陸台灣的記載。
故這則傳說,應當是與公元1804年蔡牽攻打滬尾,以及公元1807年朱濆於滬尾外海與清軍交戰的事件拼湊而成。
雖然,農曆四月十八拜滬尾未必真的與蔡牽、朱濆有關,但蔡牽曾經攻佔滬尾,是不爭的事實,也因此衍生蔡牽將劫掠而來的大批金銀財寶,埋藏在滬尾某地的傳說。
蔡牽寶藏傳說的版本眾多,有藏於山林之間,還有將財寶放入空棺再埋入沙灘之下的,而其中,又以忠寮李家的版本最有意思。
圖/相傳蔡牽率領船隊進入滬尾,登陸地點在今日淡水區興仁溪出海口的龍蝦嶼一帶。普通人攝。
忠寮李家的開台祖李鼎成,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先後渡海來到關渡與淡水謀生。自第二代李臣春開始,便在淡水陸續購地開墾;到了第三代,李家田產已擴展到三芝,成為淡水地區最大的家族,而故事主角,正是李家第三代李太平。
相傳李太平在鋤地時,偶然發現蔡牽所藏的銀兩,家族因此得以迅速繁盛。一夕致富的傳奇固然吸引目光,不過真正讓忠寮李家枝繁葉茂的,或許還是在於重視教育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