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述王得祿與邱良功之前,不得不提李長庚。李長庚跟蔡牽一樣,均出身福建泉州同安,年紀也只比蔡牽大九歲;當蔡牽海盜事業漸成氣候時,李長庚也累積了豐富的作戰經驗。由於兩人對比如此強烈,也進而衍生出不少傳聞。
相傳李長庚與蔡牽本是同鄉好友,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最終以生死相搏。雖然這並沒有史料佐證,但蔡牽確實曾試圖賄賂李長庚,被李長庚強硬回絕。
圖/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王得祿墓,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古墓。取自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網站。
即便蔡牽勢力已達頂峰,卻仍相當忌憚李長庚,甚至還有「不怕千萬兵,只怕李長庚」這樣滅自己威風的評語。就在蔡牽醞釀攻打台灣的計劃之際,此時李長庚已升任浙江提督,統領浙江、福建兩省水軍,大戰一觸即發。
蔡牽攻台行動在李長庚的抵抗下以失敗作收,李長庚也趁勢繼續追剿。就在雙方於廣東外海激戰之際,李長庚忽遭蔡牽艦隊發出的火砲擊中,傷重而亡。王得祿繼任浙江提督一職,接手李長庚的未竟之業。
王得祿出身嘉義縣太保市,太保市之名,就是從王得祿晚年獲封的榮譽官銜「太子太保」而來。王得祿十七歲,便參與平定席捲全台灣的林爽文事件,爾後投效水師,應付當時愈發猖獗的海上亂象。
驍勇善戰的王得祿,不僅是李長庚的得力幹將,也讓蔡牽、朱濆這些大海盜吃足苦頭,因此在李長庚不幸陣亡後,王得祿得以立即無縫接軌。
圖/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王氏家廟,原址為王得祿擔任浙江提督期間興建的府邸。取自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網站。
浙江提督一職加上後來得到的二等子爵,王得祿成為清帝國統治台灣212年期間,官位與爵位都是最高的台灣人。
王得祿在浙江提督任上時間並不長,隨即調任,同樣是清帝國征伐主力的福建水師提督。後來浙江提督一職,又輾轉由李長庚的另一位左右手邱良功接任。王得祿與邱良功,便是完成李長庚遺志、粉碎蔡牽野心的兩大功臣。
邱良功出身金門,年紀與王得祿相若,早年也一樣坎坷。王得祿自幼父母雙亡,被兄長與兄嫂撫養長大;邱良功出生後不久父親便逝世,由母親一肩扛起家中經濟。
然而邱良功的際遇卻不如王得祿順利,王得祿年僅十八歲便升任基層武官「把總」;邱良功就任把總時,已經二十八歲了。
圖/位於金門縣金城鎮的邱良功古厝,是邱良功獲任浙江提督後,將故宅重新修建的府邸。取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所幸邱良功後來居上,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擔任浙江提督,與王得祿平起平坐;同年蔡牽船隊被兩人所率水師攔截,於浙江外海爆發激烈戰鬥,蔡牽被逼到彈盡援絕,最終自沉座船。喧囂十餘年的蔡牽,總算在邱、王二人聯手下徹底擊潰。
蔡牽敗亡後,邱良功仍繼續追緝海上不法情事,從此東南沿海再也沒有出現過難纏勢力。
圖/位於金門縣金湖鎮的邱良功墓園,規格與王得祿墓同等。取自金門縣政府觀光處網站。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邱良功在結束北京覲見皇帝述職的回程途中,不幸染病去世,享年四十八歲。即便如此歲數已不算年輕,但比起王得祿的享壽七十二歲,不免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