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鄉境內漢人開發最早的地方,並非湖口老街,而是位於中西部的波羅汶地區。波羅汶舊名「婆老粉」,可能來自平埔族的道卡斯族語,具體意思為何則不得而知。隨著漢人渡台開墾日益增加,客家移民紛紛在波羅汶落腳,並以其為中心擴散發展。約莫在19世紀初期,湖口的開發就已相當完整。
至於湖口的地名源由,則與地形樣貌有關。客家與閩南族群會將三面環山、一面平緩開闊的低谷地形稱作「湖」,例如台北市的內湖、嘉義縣的奮起湖等等,湖口亦是如此。然而相對於「湖」,客家族群更多以「窩」來稱呼,因此湖口更早之前的名稱為「大窩口」。
湖口自清領時期以來便有官道經過,也是近山如新埔、關西等地的物產集散地,但當時的經濟中心仍是波羅汶。直至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縱貫鐵路設立「大湖口驛」,才改變了湖口老街的命運。
圖/坐落在大湖口驛舊址的老湖口天主堂一景。普通人攝影。
雖然大湖口驛於清末設置,但不久後台灣便割讓日本,因此有一段動盪混亂的時期。隨著局勢的穩定以及鐵路運輸飛躍性的進展,大約在1910年代,湖口老街才有經商所需的紅磚建築大量起造,而老街的信仰中心湖口三元宮,也差不多在這段時間興建完成。
湖口老街的繁榮維持得並不長,由於桃園到湖口的鐵道路線地形崎嶇顛簸,因此日本殖民政府於1929年進行改正,將大湖口驛北遷到現今湖口車站的位置,政治與經濟中心隨之轉移,湖口老街在短短數年間迅速沒落。為了區別,於是將兩地分別以新湖口與老湖口稱之。
國民政府來台後,接管了日本在湖口遺留的軍事營區,並進駐裝甲部隊,也在周邊設立眷村。因應突如其來的大量人口移入,原先湖口老街的郵便局改建為復興戲院,提供軍眷閒暇時的娛樂,這也讓湖口老街迎來一次短暫的小陽春。
然而隨著距離基地更近的新戲院接連開幕,無法與之競爭的復興戲院掙扎十餘年,仍是逃不了歇業的命運,湖口老街又再次回歸沉寂。
圖/復興戲院的建築如今改建為客家料理餐廳。普通人攝影。
不過也有賴湖口老街是因為車站的遷移而沒落,因此並未隨著時代變遷而大幅改變樣貌,至今仍保持著濃厚的老街風情;加上湖口老街在日治時期才開始興起,因此在道路的規劃上寬廣且筆直,這對於現今的觀光推廣是非常大的優勢。
在Covid-19疫情之前,湖口老街長年維持約90萬左右的觀光人次,近年因國人大多選擇海外旅遊,原本成績不俗的湖口老街也受到影響。新竹縣政府有鑑於此,於2023年推動「觀星夕照」計畫第一期,於湖口老街後山興建長度約2.3公里的茶香步道,近距離欣賞在地茶園與軍事相關遺跡。
今年的第二期計畫,則是要在鄰近湖口老街的畚箕窩溪,打造一條水岸步道,並與茶香步道串連,讓湖口老街的遊憩範圍再擴大。除了老街本身的歷史風韻,亦結合當地產業與自然景觀,讓湖口老街變得多元且豐富,展現更具吸引力的嶄新面貌。
圖/茶香步道一景。取自新竹縣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