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毛港之名與荷蘭人有關的史料記載,來自公元1880年法國駐廣州總領事于雅樂(Camille Imbault-Huart)所著述的《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當中提及荷蘭人曾經到訪旗津潟湖,而紅毛港便位於旗津島。此外亦有一說,鄭成功入主台灣之後,荷蘭人曾一度退守紅毛港,打算發動反攻。
不過早在荷蘭人之前,紅毛港一帶早就已是大陸沿海泉州、金門的漢人,定期前往捕撈烏魚的漁場。
每逢冬至前後,烏魚群便會隨黑潮洄游至台灣西南沿海產卵,烏魚除了卵巢外,其肝臟與精巢(烏白)均有極高經濟價值。烏魚在紅毛港的捕撈風氣之甚,到了鄭氏和清朝統治台灣時期,甚至得制定政策加以限制。
圖/日治時期繪製的《台灣堡圖》中,紅圈處即為紅毛港聚落。取自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網站。
不僅烏魚,紅毛港所在的潟湖地形,本就適合各種海洋生物棲息覓食。十八世紀清乾隆年間以降,紅毛港便逐漸形成人口稠密的漁村。
日治時期由於捕撈與養殖技術的提升,加上鹽醃烏魚卵、加工製成俗稱「烏魚子」的高價產品出現,紅毛港聚落迎來前所未有的富庶。
到了1940年代,狹窄沙洲上的紅毛港聚落人口竟超過6000人,還成立台灣最早的漁業販賣組合,即小港區農會的前身。
進入國民政府時代,由於高雄港貨運量大增及港區土地不敷使用,因此決議擴建,於旗津連結本島之處開鑿第二港口。自此旗津島與台灣本島分離,而開鑿港口所在的紅毛港聚落也首當其衝,面臨被迫舉村遷出的命運。
紅毛港聚落事件是台灣自戰後以來影響人數最多、歷時最長、耗費金額也最多的遷村計畫。
1968年確定建設臨海工業區,而紅毛港聚落被實施限建之際,紅毛港人口超過2萬人;直到2007年,紅毛港的遷村作業才正式結束,整個遷村計畫的總花費超過台幣300億。
紅毛港遷村計畫所牽涉到的村民安置、生計、補償,以及高雄港擴建衍生的生態破壞、空氣汙染和文化保留等問題,以及期間發生的許多激烈抗爭與悲歡離合,彼此都付出巨大的代價。
圖/於1963年拍攝,從台灣本島處望去的紅毛港聚落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舊有的紅毛港,現今已成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為了紀念這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聚落,港區內保留了部分空間,將其打造成為紅毛港文化園區,並集結展示館、天空步道、高空餐廳等硬體設施,於2012年正式對外營業,作為市民假日休閒遊憩的去處。
圖/園區內保留紅毛港聚落的傳統民居構件,以藝術手法重新詮釋往日風采。取自高雄市政府觀光局網站。
雖然在當時的大環境氛圍下,有著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但紅毛港這樣具有特殊且歷史悠久的傳統聚落,其蘊藏的建築美學、宗教習俗等豐富文化,也因為地理空間的劇烈改變,而慢慢消逝或變質。
在文化保存意識抬頭的今日,若是再次發生類似問題時,相信都能夠有更加細緻,且盡可能兼顧各方需求的處理方式。紅毛港遷村這樣令人感到遺憾的歷史,都值得我們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