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未來式:誠美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百棟

一週雙城,守備範圍更完整

一週雙城,守備範圍更完整 誠美地產開發董事長陳百棟(風型人/二地居),往來八里及台南之間,享受兩種不同步調的生活及工作,並在人生下半場,積極投入街區活化及文化保存工作,是二地居的先行者。
日期:2020-12-17

誠美地產董事長陳百棟有兩個家。一個家在台北,一個家在台南。除非有特別的行程,否則他都是週一到週三,待在台北的家,週四到週六,回到台南的家。

除了兩地移動,陳百棟也在兩個身份之間移動,除了是地產公司的老董,負責不同建案的推動,同時也是誠美社會企業的負責人,致力於推廣原住民藝術文化、地方創生活化,以及扶植青年創業。

兩種身份,不但沒有衝突,反而相輔相成,彼此加分。

赤崁長大的台南囝仔

陳百棟自稱「百棟爺爺」,外表看起來,一點也不像爺爺。1953年出生的他,在台南赤崁長大,家族在當地擁有350年的歷史。

陳百棟從小活潑好動,本有機會保送長榮中學體育班,但是在父親的建議下,選擇去正修工專(現為正修科技大學)念建築。

21歲那年,陳百棟到台北發展,陸續在好幾家建設公司工作過,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後,便自立門戶,30歲時獨資創業「百棟建設」。

名中注定做建築,陳百棟在學生時代就曾在事務所做學徒,21歲北上,在許多建築公司累績豐碩經驗後,決定在30歲獨資創業。圖/名中注定做建築,陳百棟在學生時代就曾在事務所做學徒,21歲北上,在許多建築公司累績豐碩經驗後,決定在30歲獨資創業。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陳百棟損失高達一億台幣,不得不把公司收掉,當時他將屆五十,事業受挫,又遭遇父喪,人生陷入了低潮。

陳百棟沒有被擊倒,後來他從專業經理人重新出發,東山再起,2006年成立了「誠美建築」,在「都市更新」領域做得有聲有色。

大約在2009年,陳百棟認識了一位原住民牧師,開始跟原住民的音樂家、藝術家結緣,後來便成立了「誠美社會企業」,陸續幫過原住民歌手舉辦演唱會,並帶領優秀的原住民藝術家參加台北藝術博覽會。

回到台南展開建築事業之外,陳百棟更希望能回饋故鄉,因而成立誠美社會企業,不只認養市定古蹟「陳德聚堂」,更與藝術家合作,希望能傳承在地文化,青銀創生。圖/回到台南展開建築事業之外,陳百棟更希望能回饋故鄉,因而成立誠美社會企業,不只認養市定古蹟「陳德聚堂」,更與藝術家合作,希望能傳承在地文化,青銀創生。

重拾與故鄉的緣分

2015年,為了修繕家中老屋,以及陪伴高齡九十的母親,北上發展多年的陳百棟,重拾與故鄉的緣份,開始每週都回台南。

由於台北地產業的獲利空間愈來愈少,陳百棟想把事業重心移回台南,就在台南另外成立了「誠美地產」,創業首作「勤美樸真」,不但銷售狀況良好,還在「2020年園冶獎」拿下了兩個獎項。

隨著建築事業在故鄉站穩腳步,他也積極將社會企業在台南紮根。舉例來說,誠美社會企業認養的「陳德聚堂」,就是陳百棟先祖陳澤將軍的故址,現為市定古蹟。陳德聚堂曾經長期未對外開放,為了活化古蹟,吸引更多人前來親近,陳百棟除了安排專人導覽,也將場地開放,作為表演、展覽的空間。  

另外,「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是台南市近年來的重大工程之一。陳百棟的老家就在赤崁樓旁邊,偶然發現一整排白色的工程圍籬,便邀請日本攝影師近藤悟合作,策畫了「TIME未來進行式-時光串流藝術計畫」,捕捉百位成功國小學生的笑顏,將他們的照片,和自己所保存的家族老照片,放大複製到這些工程圍籬上,形成「過去」和「現在」串連的時光長廊。

陳百棟對於傳承的重視,也反映他對在地青年創業團隊的支援上,除了提供進駐的空間,也固定跟他們開會,分享經驗之外,也是向年輕人學習,實踐他「青銀共創」的理念。

陳百棟邀請日本攝影師近藤悟合作,策畫了「TIME未來進行式-時光串流藝術計畫」。圖/陳百棟邀請日本攝影師近藤悟合作,策畫了「TIME未來進行式-時光串流藝術計畫」。

二地居需要策略

自從展開「二地居」的生活方式,陳百棟和太太便搬到了淡水八里,視野開闊、環境清幽,他每次回到台北的家,心情總是非常雀躍。

「『二地居』其實需要一些策略,如果其中一地,你不會很想回去,漸漸地,就可能失去移動的動力,」他說。

台北新鮮刺激,卻也容易令人疲憊,而台南優雅緩慢,待久了難免進入「養老」模式,陳百棟一週雙城移動,既能持續充電,又能從容慢活,或許是他即使將邁入七十大關,仍然精神奕奕,活力充沛的祕訣。

地方創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陳百棟與太太每周往返台北與台南,實踐兩地生活、兩地工作,擴大貢獻的範圍,人生更有意義。圖/地方創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陳百棟與太太每周往返台北與台南,實踐兩地生活、兩地工作,擴大貢獻的範圍,人生更有意義。

對他來說,二地居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守備範圍」更大了。

自從認識了那位原住民牧師,多年來,陳百棟一直持續關心原住民議題,經常造訪原住民部落,現在他住台北時,可以去看花蓮的部落;住台南時,則可以跑高雄、屏東、台東等地的部落,他能關注更多的原住民族群,擴大幫助的對象,人生也因此變得更有意義了。

(本文摘錄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一書文章,作者為謝其濬)

(國家發展委員會廣告)

關鍵字:地方韌性城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深耕,才能發掘在地DNA
看見地方改變,自信迎向未來
從生態旅遊到林下經濟,讓山林和部落永續長存
移動是日常 馬祖青年的「候鳥」群像
用同溫層的力量,召喚遊子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