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二○年)是台灣「地方創生二年」。有別於日本,我們特別強調以青年為主體,並尊重在地文化,政府部門的功能是協助而非主導。另外,除了有商業價值的提案,我們更鼓勵公益性質的提案,將取自地方的資源,真正回饋給地方。
我接觸過不少有心投入地方創生的個人和團隊,發現他們可能因為人生地不熟,花了很多時間走冤枉路,為了強化地方創生青年的支持系統,從二○二一年起,我們將設置專案辦公室,以及北、中、南、東等分區輔導中心,第一年在全台灣設立三十所青年培力工作站,後續將陸續增加,提供創生青年所需的輔導與陪伴。
另外,我們也調整了徵案方式,打破了過去以區公所作為唯一收案平台的模式,在地青年只要有好的提案想法,未來都可以到就近的青年培力工作站或分區輔導中心提案。相信透過多元徵案,可以促成更多創生青年落地生根。
地方創生需要長期耕耘,速成的作法,是不可能真正深入在地、發掘在地的DNA,因此,比起短期的成效,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更重視「深耕」的決心。
本書提出了「二地居」的概念,可以視為﹁深耕﹂的前置演練。如果還未能下定決心,先透過兩地移動的方式,從一週一天、數天的頻率,跟地方建立關係,累積了在地的資源與人脈後,再正式蹲點,投入地方創生,更能夠水到渠成。
對於有心展開「二地居」的青年,我們即將設置的分區輔導中心,以及青年培力工作站,就是跟地方發展連結時很好的起點。
雖然台灣的「地方創生」才剛起步,然而,我們有信心,透過各種支持系統協助有志青年走進地方,打造在地的人脈網絡,建立共生共榮的能量,未來台灣絕對有機會成為其他國家發展地方創生的典範。
圖/《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本文取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一書序文-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