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是聯合國的「國際生態旅遊年」,自二○○四年起,內政部營建署所轄的國家公園系統,開始找尋可以輔導發展的社區,社頂部落因為有「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而獲選。二○○六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就委託當時已在屏科大森林系任教的陳美惠及她的團隊,輔導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
陳美惠花了四年輔導社頂部落,陸續規劃了「賞鷹」、「梅花鹿尋蹤」、「日間生態體驗」、「夜間生態體驗」、「毛柿林尋幽探密」等遊程,打造出台灣第一個靠自主營運和生態旅遊獲利的部落,並獲得第三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首獎的肯定。圖/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 (風型人/流動創生),長期在南台灣推動生態旅遊與 林下經濟的實踐,帶領不同類型學生思考新方法,不僅落實自然保育並為地方找到具有適地性的 運作模式,打造產業經濟。
過去社頂居民習慣做遊客生意,認為人潮就是錢潮。然而,生態旅遊強調永續經營,必須管制人數總量,因此,一開始在社區引起很大的反彈,參與培力的學生也覺得很挫折。陳美惠坦言,當時真的是身心俱疲。
不過,在她的堅持與溝通下,社頂每天的遊程只開放一百人,每位解說員最多只搭配十二名遊客,而且不用大聲公,全程徒步,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也維持了旅遊的品質。逐漸做出口碑之後,在地居民也認同了陳美惠的先見之明。
「推動生態旅遊,讓社區居民不只守護家鄉環境,還因此獲得收入。而遊客來墾丁玩,除了逛墾丁大街,還可以深入接觸自然環境,創造環境、居民,遊客三者共好的結果,」陳美惠強調。圖/二○一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屏科大「森林養蜂場暨段木香菇場」人才培訓基地揭牌,由校方成立的養蜂小組逐步將技術輸出到部落社區。
生態旅遊雖然是兼具保育和生計的可行之道,但是陳美惠坦言:「地方發展,不能只靠旅遊。」一旦遊客進不來,生計就可能斷炊。於是她再提出第二帖處方—「林下經濟」,讓部落可以自給自足。
二○一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屏科大「森林養蜂場暨段木香菇場」人才培訓基地揭牌,由校方成立的養蜂小組逐步將技術輸出到部落社區。
在森林環境下養蜂,其蜜源植物來自森林的樹種,造就獨特的「森林蜜」,跟平地果園養蜂所得到的龍眼蜜、荔枝蜜,有著不一樣的風味。
除了養蜂之外,利用原木栽種的段木香菇,喜歡在樹下遮蔭環境生長的藥材金線連等,都是屬於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利用林地資源發展的林下經濟產物。
圖/返鄉青年唐佳豐 (土型人/返鄉定居),除了在部落附近養蜂、種植金線連、山當歸,發展林下經濟,並做生物監測、瞭解部落傳統文化,開始經營生態旅遊。
來自阿禮部落的唐佳豐,也在外地打拚了好幾年後,選擇返鄉發展。
唐佳豐透露,「阿禮」是霧台鄉最深處的魯凱族部落,為謀生計,青壯人口外流嚴重。他從小跟著外公住在屏東,但外公有機會就會帶他回部落,因此他雖然不是在部落長大,卻對部落有深厚的感情。
大概在二○一六年,唐佳豐決心遵從外公的囑咐,回到了屏東。由於阿禮部落也是莫拉克風災的重災區,唐佳豐即使回到了部落,仍面對無事可做的窘境,因此他還是得靠在屏東市區開怪手、接土木工程案維生。
直到返鄉第三年,唐佳豐認識了陳美惠。陳美惠建議他從事養蜂和種植金線連、愛玉等事業,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
「我小時候,外公會去森林採野蜜、愛玉給我吃,也會採金線連, 曬乾後拿到山下賣,」唐佳豐回憶。而陳美惠推動的林下經濟,其實就是承繼老一輩的生活智慧,再加以發揚光大。
唐佳豐在屏科大團隊的指導下,開始在部落附近養蜂,由於地處森林環境,有許多蜜粉源植物,例如羅氏鹽膚木的花粉,是平地養蜂不易取得的粉源,而且營養價值高,很有競爭力。另外,他也開始種植金線連、山當歸,未來還計劃小規模養雞。
除了發展林下經濟,唐佳豐也經營生態旅遊,他從做生物監測開始,觀察部落生態環境的變化,並經常跟部落的長輩、老人家聊天,瞭解部落的傳統文化。這些點點滴滴,都成為他擔任生態解說員的資產。圖/森林有機農業,為部落帶來活化的動力。
唐佳豐還記得,以前在外地工作時,曾有主管問他:「既然你是魯凱族人,那你說說魯凱族有什麼文化?」當時他完全回答不出來,如今他已經可以在遊客面前,侃侃而談。
唐佳豐在百合部落的永久屋,讓他跟從小分開居住的媽媽、姊姊重聚一堂,還有老婆、小孩同住在一起。他在兩地頻繁移動,最大的心願就是不負外公所託,將整個家族帶回阿禮部落,真正做到落葉歸根。
陳美惠期待,憑藉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以及她開始推動的森林有機農業,持續為部落帶來活化的動力,透過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共好」,讓部落與山林在地圖上永續長存。
(本文摘錄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一書文章,作者為謝其濬)
(國家發展委員會廣告)
瞭解更多,二地居:https://bit.ly/3oRn2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