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台灣,如果也要向這個有意義的模式致敬,俐落地用一個字來定義二○二○這一年,容我大膽假設,會不會就是「生」字?年初突如其來的世紀大瘟疫,讓全球人心恐慌,沒人知道疫情何時畫上句點。許多我們熟知的名人、甚至身邊的朋友,先後離世,生命的脆弱流露無遺。無獨有偶,台灣的生育率持續探底,在今年七月正式來到死亡交叉,「生不如死」的年代正式來臨,因此「生」字確實足以收納台灣這段時間的集體意識。
如果進一步選一個單詞,我想「創生」兩字應該毫無懸念的雀屏中選。這個從日本飄洋過來的觀念,原是不易理解的和製漢語,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席捲全台,書報架上陳列著各種相關書籍與媒體報導,在Google 上甚至還能找到超過一億七千萬筆的搜尋結果?我想,這個現象的背後,就隱含著一場時代微革命,不是偶然,或者單純抄襲或模仿日本的潮流,而是一個如同水到渠成般的堅定必然。
二十幾年前,從日本迎來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從此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展開了一場現代公民賦權及社區意識養成的啟蒙運動,讓人民敢於發聲,展開吾愛吾鄉的行動,讓台灣社會加速揮別過往威權時代的陰霾,重建人與社區的關係及主題性,成為更健全的公民社會。
加上一九九九年突如其來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垮了許多在地農村及社區,在人心徬徨無助的當下,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與做法彷如一帖良藥,得以凝聚人心,在有形的硬體重建之外支撐人的心靈,並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社區能成為地方的寄託。
二十多年過去了,台灣整體社會發展已步入另一階段,讓人不禁反思過往的發展邏輯,是否還適合當代。許多前所未見的現象—比如,高齡化、少子化引發台灣人口危機;十年前的行政區調整,看似從區域角度思考,事實上卻助長了城鄉間的人、資源單向流動。而發生在二○一四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也讓年輕世代重新找回國族的認同、建立起地方意識,彷如加速器,讓青年返鄉、地方活化的行動,在全台遍地開花。
因為躬逢其盛,長年擔任中央政府相關部會專案審查委員,我有幸看到數百件從台灣土地長出的精彩提案,每每在審查現場與來自全台各地的熱血團隊面對面,並在計畫通過後,轉身成為顧問,陪伴他們為土地努力,看到屬於台灣的創生謳歌一步步真實上演,我深受感動
圖/從「社區總體營造」到「地方創生」
身為推動創生實踐的業師及顧問,念茲在茲的是如何成為在地夥伴的堅強支持系統,透過論述建構、策略引導及方法論教學,協助團隊更扎實地落地展開,讓我所信仰的地方創生終極目標「安居樂業」真正在地方實踐。我認為,面對時空改變及外部條件成長,確實應該與時俱進地發展出更多新的想法及做法,如何善用台灣的區域優勢、文化多樣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關鍵。
移居地方確實是對區域平衡、地方發展最速效的作法,但是,回歸到實際面,「三就」(就醫、就學、就業)是人們對於居住不容妥協的現實考量,因此「觀光客以上,居住者未滿」的關係人口,更顯重要,無論你住不住在那裡,但你的心在那裡,就可以透過購買,透過倡議,透過實際行動來守護你深愛的地方。而後行有餘力,可以展開為創生而行的「移動」,透過台灣便捷的交通進行區域串連,找回交陪關係,讓自己能為深愛的地方所用。透過假日,透過不同人地模式,尤其Covid-19 之後,我們看到遠距工作的可行性,再加上自由工作者比例持續成長,年輕世代對於人生價值的不同追求,最終,「二地居」似乎可以成為台灣面對區域失衡、人口問題的解法。
相對於日本投注大筆資源推動「移住計畫」,土地面積相對小、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台灣,似乎更適合優先推行二地居的概念,讓每一位台灣人,都能愛著兩個以上的地方,並為這兩地付出行動,帶入知識、經驗及技能。當這一天來臨,相信台灣每一處土地都能長出新的生態系,建構屬於在地的支持系統,讓人們得以依照特色風格,選擇自己心之所向的地方。
圖/展現小國優勢的發展契機
而透過建構對地方的理解,爬梳在地的獨特性及魅力,讓在地的人充滿自信及光榮感,讓外地的人嚮往並期待,無論在何處,每一個地方都將成為一個有生命力、讓人憧憬的品牌。因為,沒有魅力的地方未來終將被時代拋棄。
日前向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請益時,他在言談中多次提到「耐心」,他也期盼能讓台灣建立起嶄新而健康的地方文化。確實,要迎向這樣的未來,無論官方及民間都應該心手相連,展開如同日本大力倡議的官民連攜精神,一起透過行動來面對這個世紀大變局。
請樂觀看待這一系列的轉變,地方創生將是台灣展現小國優勢的發展契機,而二地居則是過程中重要的折衷發展策略。請讓我們從這裡出發,一起迎向屬於台灣的未來時代。
最後,我想邀請大家與我一起深呼吸並閉上雙眼,帶著你的想像力在天空飛翔,讓思緒肆意來到二○三○、二○四○,甚至二○五○年,某處你依戀的台灣地方角落,也許那裡已然發展出超乎你想像的活力,每個人都能過著想要的生活,即使不若都市般繁華,但充實的公共建設與科技,確保每一個國民不論選擇住在什麼樣的地方,都能享受到城市般的便利性,以及極高的生活品質。在聚落之間,許多的流動持續產生,人們藉由科技與便利交通重新創造連結,彼此更為靠近,這不就是我們心之所向,並引頸期盼的地方創生精彩大結局?
(本文取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一書文章,作者為林事務所執行長 林承毅)
(國家發展委員會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