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教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台灣的高雄、新竹、台南等城市不僅投資於高等研究與產能擴張,更從幼兒園開始布局,推動「科技教育向下扎根」的政策,培育未來的半導體與科技人才。
高雄的橋頭、楠梓、左營等地區被稱為「半導體S廊道」,在近幾年快速發展,當地教育局於是調整教育策略,攜手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設立分部,共同開發「中小學在地培力半導體課程實踐計畫」。
這個計劃涵蓋了半導體營隊、活動,要透過遊戲體驗探索,普及學生對科技產業理解與認識,此計劃也推廣至三級學校,甚至到幼兒園。
圖/教育部自107年起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動「普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新興科技認知計畫」。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楠梓高中自2023學年度開辦的數理實驗班、左營高中2024學年度成立「半導體特色課程專班。而就在今年一月,高雄教育局協辦「高雄市中小學在地培力半導體課程師資培訓研習」讓教師們認識半導體材料、製程、積體電路元件與設計,這些例子都顯示半導體教育正在年輕化,未來可能成為中小學生的必備素養。
教育局長吳立森表示:「高雄正迎來最大的產業轉型,不僅政府機關,包括學校也都全面受訓、開設相關課程。未來不論生活環境或教育資源,都會越來越國際化、多元化。」
圖/教育部國教署持續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高級中等學校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新竹市政府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作,針對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推動「程式教育增能計畫」鼓勵學生運用Rabboni感測器與Scratch程式語言開發創意遊戲,提升數位工具應用能力。
關埔國小的團隊就在這個培訓計劃中,設計可了解做菜流程、提升運動效果的體感遊戲,擺脫以往半導體知識高門檻、艱澀難懂的形象,企圖用學生有興趣的語言和活動邁出半導體教育第一步。
臺南市土城國小很新潮的導入5G與元宇宙技術到課堂中,打造虛擬實境教學場域。透過穿戴式VR設備,學生得以進入一個以在地產業與文化為核心的虛擬世界,從虛擬實境中認識自己的家鄉,並探索現代科技如何賦能傳統產業。
課程以探索「人、環境、家鄉產業」為主軸,學生透過VR技術認識在地魚塭的養殖產業,學習生態、養殖及產銷流程,傳遞「知魚、親魚、愛魚」的理念。是將高科技結合在地文化的全新嘗試。
圖/臺南市在5G新科技教學上大放異彩,共計22校獲選「教育部112-113年5G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計畫」。取自臺南市政府
從高雄的半導體S廊道、到新竹的程式啟蒙,再到台南將元宇宙搬進教室,可以發現:半導體與AI不再只是工程師艱深的專業術語,也可以成為學生的日常語言。
針對這一趨勢,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教授指出,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是面對AI時代快速變遷的關鍵。他強調AI很會解決問題,但什麼問題值得解或對人類社會有價值,則需要人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