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部2024一整年的調查統計,台灣高鐵2024年旅客量再寫高峰,全台12個車站總計進出人次高達7825萬483。而其中,進出旅客量最多,果然依舊由台北站拿下,進站達1639萬4564人次、出站為1695萬9847人次。
其次是台灣人口大城台中站,進站1323萬7966人次、出站1323萬7450人次。名列第三的則是左營站,首次進出站突破千萬人次,進站有1046萬6056人次、出站1043萬2636人次。至於國內其他9個高鐵車站,進站及出站旅客量皆在千萬人次以下。
圖/取自臉書「台灣高鐵」。
由此可見,高鐵進出站旅客量達「千萬人次」,已成為評估車站服務效能的重要指標,不僅能反映出站點地理位置的優勢性,更凸顯出其是否確實能滿足在地民眾的交通需求。
而觀察高鐵台北站,早在2010年進出旅客量就首度超越千萬人次大關,儘管隔年(2021)受COVID-19疫情衝擊,跌至千萬人次以下,但2022年依然重新站回千萬旅客人次的地位。
圖/取自臉書「台灣高鐵」。
此外,高鐵台中站進出旅客量,則在2017年第一次跨越千萬人次的門檻,但2020年同樣因COVID-19疫情肆虐,導致乘客跌落千萬人以下,直到2023年才又重返千萬人次以上的運量。
不過若是論起旅客人次「成長率」,那2024年的南港站可以說是萬夫莫敵,榮獲最佳進步獎。不僅進站旅客量相較2023年346萬282人次,成長多達12.9%,衝上390萬8500人次;出站旅客量的340萬8996人次,相比2023年308萬2843人次,也大幅提高了10.5%。
圖/台北南港車站共構大樓。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Solomon203,CC BY-SA 4.0。
同時,隨著國家發展重心逐漸南移,除高雄左營站2024年進出站旅客第一次衝破1000萬人次外,台南站的數字也不遑多讓,進站旅客量從2023年的481萬653人次,增加到2024年530萬7676人次,有10.3%的漲幅;而出站旅客量則從2023年477萬2799人次,提升至2024年526萬4372人次,成長幅度相當,有10.2%。
綜上所述,顯見北部和南部各站點的旅客量都呈現穩定成長,反觀中部各站的旅客人次分布卻相當不均衡。
以運量第二名台中站鄰近車站——彰化站為例,雖然2024年仍有約7%的成長,但在旅客量較少的3站(苗栗、彰化、雲林)中,依然是唯一未達百萬人次的車站,進出站旅客分別僅89萬3055人次與89萬8885人次。
相較之下,苗栗站2024年進出站分別達118萬1343人次與119萬9067人次,成長約8%;雲林站則有170萬2393人次與171萬408人次,較2023年成長約9%。
圖/台灣高鐵彰化站。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Jak456852,CC BY-SA 4.0。
對此,論壇PTT也掀起熱烈討論,不少網友針對彰化站的乘客量提出選址方面的批評,直呼「苗栗都已經夠廢了,彰化還差一兩萬」「一堆要來彰化公司開會的業務都會問說彰化高鐵在哪」「地點鳥註定翻不了身」。
還有網友分享自身與親友經驗,紛紛表示「身邊的員林人都去新烏日搭高鐵啊,接駁交通便利」「搭田中高鐵,不如去員林-普悠瑪、自強3K搭一搭就好」「員林人回家一定搭到台中再搭火車,搭到田中」。
此外,更有網路鄉民進一步剖析,點名彰化站營運欠佳的最大問題點在於「沒跟台鐵共構大敗筆」「田中站最大問題真的是共構,沒有汽機車的,因為田中沒共構,接駁車未必都搭得上時間,通常還是得捨近求遠」。而透過網友這些留言亦可推測,彰化站位於地方以北,本身就比較靠近台中人口大城,很可能是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之一。
那麼,隨著南台灣民眾近來高度關注的高鐵南延屏東路線一案,如今敲定採用「高雄方案」,規劃路線將沿台鐵路廊進入高雄市區,並延伸至屏東六塊厝特定區。
儘管根據交通部「高鐵延伸屏東可行性研究報告」核定版內容,2041年時,高鐵屏東站平日每小時運量可望達415人、假日547人,且通車後,從屏東站到台北站只需104分鐘,比現行台北搭高鐵到左營再轉台鐵到屏東的路線,能節省約20分鐘。
圖/行政院拍板宣布高鐵南延屏東將採「高雄方案」,高鐵路線將延伸至高雄站,最後抵達屏東。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Foxy1219。
然而,考量到屏東從北到南地形狹長、幅員百公里,且目前規劃的高鐵屏東站,預計是設在六塊厝台鐵站以西的1.4公里處,即高鐵路廊延伸後,跨高屏溪進入屏東境內的長度僅約2公里,因為屏東市位置就在高雄市區的東北方。
圖/取自維基百科。圖片提供者Doraemon。
據此,未來屏東站是否會如同台南站,長期被戲稱是「北高雄站」,淪為大家口中的「東高雄站」,著實有待該路段通車後加以觀察。
又從彰化站因地理位置靠近台中,導致多數民眾寧可前往台中站搭乘的經驗來看,未來屏東站是否也會因為與左營站距離相近,而難以吸引在地旅客使用?若站點難以發揮集客效益,恐讓這項耗資匪淺的高鐵建設效益大打折扣,實在值得政府審慎思考。
圖/取自YouTube「台灣解碼中」。
圖/取自YouTube「台灣解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