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臉書「Leo&Nina與德國老爸」所發布的內容,這位嫁給德國男性的台灣人妻,因為好奇,從小吃德國香腸長大的德國籍老公在吃到台灣烤香場後,是否會做出高下立判的反應。
於是,便趁著對方一臉滿足地吃到第3根台灣香腸時,趁機詢問「你常常說德國香腸是世界第一,那你還一次吃了3支台灣香腸是?」
而想不到,答案揭曉,這名德國人夫的回應讓全台灣人都驚豔!因為他讚不絕口的表示「德國香腸是經典,而台灣香腸是奇蹟!」當場讓站在對面的台灣人妻聽了心花開,立刻「衝著他這句話」,再買了10支台灣香場給老公當晚餐,作為他既懂說話藝術又非常誠實的獎品。
圖/台灣烤香腸是經典的夜市小吃。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rkus Winkler。
而這對夫妻倆可愛的對話於社群公開後,果然也立馬掀起網友熱烈迴響,不少人在底下留言表示「好會形容!真的很好吃」「超會說話,有賞」「懂生存也懂吃啊」「要是我,我也給他買十支,嘴真甜」「真識貨」「台灣的美食真的還是勝過許多的」「手工香腸真的好吃」「我妹來台灣也一天3支起跳」。
與此同時,還有吃台灣香腸的老饕建議德國男子,改試試「一口香腸一口蒜頭,你會感受到天堂」「我比較愛台灣香腸,要加大蒜」,彰顯出台灣人提升烤香腸美味度的最道地方程式。
圖/德國香腸也是許多台灣人喜愛的異國美食。取自Unsplash。攝影者Amanda Lim。
此外,甚至還有網友提議「可以叫他做台灣香腸宣傳大使」,顯見,本土美食文化魅力無窮,完全不輸近來憑Netflix廚師大賽爆紅實境秀《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成功行銷世界的韓國美食,因此也有網友很意外的驚呼「沒想到是香腸幫我們爭光了!」
不過,說起台灣香腸,仍有許多民眾好奇,香腸究竟在何時,逐漸成為本土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
關於這一點,其實能將鏡頭轉向台灣的美食之都-台南,因為當地擁有全球唯一的香腸博物館,完整展示其發展歷史,帶領民眾一窺,台灣烤香腸是如何在寶島萌芽、生根,且時至今日,還成為德國人口中讚嘆不已的舌尖「奇蹟」。
圖/台灣烤香腸是經典的夜市小吃。取自Unsplash。攝影者Lisanto 李奕良。
據悉,將肉餡灌入腸衣的香腸技術,最早是從明清時期,由福建與廣東的移民引入台灣。
但由於當時台南家家戶戶都沒有冰箱,加上來台的移民非常思念家鄉味,所以為延長內餡的保存時間,特別添加入大量的鹽巴,以抑止食物的黴菌滋生,但這做法,自然會讓香腸一不小心就過鹹,或是在陰乾、曬乾後變得超級乾硬。
圖/台灣烤香腸是經典的夜市小吃。取自Unspalsh。攝影者Jasrelle Serrano。
還好西元1957年,黑橋牌創辦人陳文輝靈機一動,研發出了「烘束爐」,以低溫炭火和長時間乾燥的方式,大幅改善香腸製程與口感,且無需加入鹽巴就能保存,終於成功保留住,台灣烤香腸甜潤多汁的風味。
爾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香腸也逐漸融入民眾日常生活與休閒娛樂。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即騎著腳踏車,駐點在戲院、廟口門口前的香腸伯了,當年他們總會運用滋滋作響的炭火烤香腸,利用香味撲鼻的氣味,吸引大批群眾聞香而來。同時,還與顧客玩起擲骰子比大小,老闆輸了送香腸的遊戲,讓大家測試一下當日的好手氣。
圖/台灣烤香腸是經典的夜市小吃。取自Unsplash。攝影者Lisanto 李奕良。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香腸後來也因為紅通通的外型,逢年過節高掛在廚房,感覺就像是應景的鞭炮或春聯,讓民眾感到喜氣洋洋、超討喜,加上「香腸」一詞唸起來,也帶有「長長久久」的寓意,所以也慢慢成為,台灣人春節團圓飯的必備年菜,並走入台灣人、國外遊客都喜愛的夜市、觀光區大街小巷。
台南 香腸博物館 參觀資訊
香腸博物館又分為「展覽館」與『工廠參觀步道」兩大空間。展覽館可自由參觀,不過由於工廠屬內部作業場域,故參觀須提前預約。
營業時間為週二至週日 09:30 - 17:30(連續假期不休館,延至翌日休館一天),最晚入館時間 17:00 。
欲知更詳細資訊,請見黑橋牌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