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建成400年,歷史足跡刻畫出這座古城的厚重與深邃,一片片紅磚瓦牆都訴說著動人故事。站在安平古堡遠眺七股潟湖,腦海中不禁浮現一幅歷史與自然融合的美麗畫卷。厚實的文化底蘊,不僅滋養這世代的台灣人,也成為吸引全球遊客的重要瑰寶。然而,隨著AI浪潮衝擊,一股「重理工、輕人文」的潮流席捲而來,許多與文化相連結的產業、職業面臨被時代洪流淘汰的風險。當人才蜂擁至半導體等科技領域時,文藝產業是否會首當其衝遭波及?作為「文化古都」的台南市,如何在這股逆流中翻轉困境,培養文化人才,傳承在地獨特而美麗的府城風華呢?
歷史的年輪在台南緩緩驅動,沈澱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在當地重床疊架的街頭小巷,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有別其他縣市的風土人情。像是好吃的美食,富含人文涵養的古蹟,以及接受《遠見》專訪的台南文化局長謝仕淵所提及,台南的民俗文化同樣不容小覷,特別是剪黏、粧縫、木雕等傳統工藝,都是未來地方政府值得開發與拓展的項目。
圖/台南剪黏大師陳三火的作品《達摩》。取自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官網。
試想像,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作連結,不僅能促進兩者之間的對話,還可發展出多元與現代化的產業。
以「台南門神」文化為例,過去作為守護家宅、抵禦邪祟的神靈,透過轉化成為藝術收藏品,除了能有效保存文化資產,還可將歷史文化的內涵與象徵意義,具體化地呈現給下一代,並進行最重要的傳承任務。
圖/台南文化局長謝仕淵。取自台南市政府官網。
此外,台南在公益文創產品融合藝術與創新上,也逐步邁向國際市場,成了具高度價值的文化產業項目。
加上地方政府對於歷史古蹟,如安平古堡、赤崁樓、五妃廟及當地飲食文化的推廣,各部會都會充分溝通與協作,不僅吸引來眾多國內外旅客造訪,更有機會廣納熱愛文化工作者的投入。
圖/2023年,台南春源畫室與台南美術館展出的門神作品。取自台南美術館臉書。
面對科技浪潮來襲,大量人才湧入科技產業,雖為台灣技術研發帶來蓬勃發展,卻也讓文化產業陷入人才短缺的挑戰。
循此,台南文化局深刻意識到,文化產業的繁榮,不僅倚賴「生產端」的努力,更需要「消費端」從中積極參與才行。
圖/台南五妃廟。取自台南文化局官網。
所以為激發民眾與旅客,對於一座城市文化的探索與熱愛,進而孕育出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是台南政府首要解決的問題。
文化價值的傳承需人才的支撐,故市府透過承辦「十六歲正青春」「傳習班」等藝文活動,致力培養具文化熱情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以提升文化產業的「質」與「量」。
圖/2024年「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海報。取自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臉書。
據此,台南文化局表示,透過教育和國際平台,能實質為文化人才提供更多舞台,並鼓勵對文化產業有興趣的潛在愛好者,投身於相關產業中。
如此一來,在政府、企業、民間共同努力下,勢必能為文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的文化生態系統,為台南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新活力。
「過往2、3百年的文化發展,沈澱出無可比擬的自信與底蘊,回首台南淵源長河的歷史,如何在未來延續這股文化特性的優勢,朝下一個400年前進?」台南市文化局以此作為思考的方向。
圖/台南市長黃偉哲到鹽分地帶文化中心佳里預定地場勘。取自台南市政府官網。
台南,猶如一本飽經風霜的古書,每頁都節錄著台灣過去與現在;每節也記載了,豐富文化底蘊如何滋養台灣人心靈的故事。堅實的文化底蘊,架構出市民對文化活動的高參與度,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產業有利的發展條件。
除先天性的優勢與條件外,台南市文化局也規劃「藝文人口培育計畫」「台南文化影視基地」「鹽分地方文化中心」等政策,致力扶植傑出視覺與表演藝術創作者與團隊,以此構築未來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承載起台南過往的榮耀,也為下一個世代,提前鋪陳通往文化明日發展的道路。
台南市政府衷心盼望,透過文化不斷向下扎根與創新精神,能繼續激發地方無限的藝術潛力,從台南走向世界文化的大舞台,持續閃耀著地方獨有光芒,讓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與底蘊,在未來每個歲月裡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