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遠見》USR獎,成功大學一舉奪雙首獎與雙楷模獎殊榮,成為最大贏家。雖然早已是台灣頂大的一員,且被台南人視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元素,在USR的深耕更是不遺餘力,更將該校的品牌,從學術、教學擴張至社會影響力,甚至為國際影響力。
尤其,以成大今年參與《遠見》USR競賽的方案來看,〈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成功透過跨校跨域的整合交流,並與公部門協作,為偏鄉學子改善營養午餐食材品質不足之窘境,而奪得「人才共學組」的首獎。
圖/取自臉書「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另外〈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則運用強大校友資源網串接產官學,讓世界產值第二的台灣被動元件科技產業,達創新、知識、人才、技術並進的效益,成為另一脈的「護國神山」,因在「產業共創組」摘冠,在在都為全台大學樹立出典範標竿。
此外,成大〈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與〈海洋國家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務實行動〉也分別在「生態共好組」拿下楷模獎。
顯見,2018年後,成大隨教育部展開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短短六年的光陰,綜合成果就傲視全國,榮登《遠見》舉辦五屆USR大獎以來的模範生,足見成大扎根的永續精神,從府城校園放諸四海,展現台灣獨有「大學所在即希望所在」之核心內涵。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NCKU)小簡介
成立:1931年
校長:沈孟儒
學生人數:22,626名
「從大學USR連結企業ESG再到國際SDGs,三者永續概念要互相對話。」長年推動USR且成果豐碩的成大校長沈孟儒受訪時謙遜的說「成大純粹以Humble(謙卑)的精神服務社會。」不難看出關於永續治校之道,他經歷過無數次思索與探求,盼在廣闊校園裡種下屬於成大人價值的種子。
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蘇義傑攝。
而一聊起國際永續顯學,各校為爭取《遠見》USR光環競爭愈發激烈,本屆光報名學校就多達54家、共171件作品,雙雙寫紀錄新高,可成大依舊能以過人專案連年霸榜,沈孟儒認為,關鍵就在於,校方從不侷限USR團隊「找出問題」的方向。
無論軟硬體、人才技術等資源,只要師生需要,校方都鼎力相助,因為沈孟儒深信當成大人有「感覺」,自然會產生「感動」,進而明白「感激」的重要。而這股正循環不僅刻入成大人DNA,也是大學之於社會應具備的公共價值和必須承擔的責任。
圖/取自成大素材網。
話鋒至此沈孟儒還提到,成大雖以理工科聞名,不過校園生根台南,深受古都人文博雅薰陶,自然造就文理均衡發展,因此成大屢屢獲得企業最愛大學,並非浪得虛名。
循此,成大的治校理念,即期許將多元學術量能連結區域、釋放全台,藉USR緊密結合ESG,攜手推展出國際SDGs願景,促成現在「花若開蝶自來」的永續校園。
此外,於成功大學專責USR事務的副校長陳玉女也堅定表示,成大創校以來最大使命即與城市共榮、跟台灣共進、和世界共好,因此師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問題並找出問題,將學校知識場域延伸社會,無疑是培育未來棟樑接軌國際的最佳途徑,也是USR可貴之處。
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蘇義傑攝。
因此,陳玉女受訪時重申,成大從不計較利害得失,始終只做好USR智庫一角,除號召強大團結的校友做後盾外,也成立「創業產業中心」與「創新中心」啟發青年,盼以在地特色磨出國際明珠的光輝,達愈在地愈國際之效。與此過程,城市自然更有凝聚力,就像成大過往調查,9成台南人都因成大而備感榮譽。
以「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案為例,專案負責人-成大建築系副教授宋立文,就透過跨校跨域團隊的媒合,爭取國教署35億經費,先後成立106個採購聯盟,並建置123座中央廚房,以食材統一採購、配送多校方案。
這一來,成功做到營養午餐的理想-三章一Q(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以及QR Code可溯源國產生鮮食材)。
二來,從前偏鄉學童的午餐,往往因為路途遙遠或訂量不足,使得菜販不願運送,導致學童的營養午餐不營養也不美味。如今,則在統一採購和配送的機制下,大大改善。
更讓人驚艷的是,宋立文一路精心規劃,符合時代永續美學需求的123座學校中央廚房,都埋入獨有的建築設計理念,而承包的建築師還曾榮獲紐約設計獎。
圖/2024《遠見雜誌》USR獎中,以「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獲獎的專案負責人-成大建築系副教授宋立文。蘇義傑攝。
值得一提的是,在透視櫥窗與流暢動線的空間設計下,加上校內營養師精心策劃的「飲食教育」及種植苗圃等「食農教育」,將學校廚房變成教學場域,不但讓學子「寓教於『食』」,更讓原本最被忽略的校園營養師和廚工媽媽找回熱情和自信,也構築出宋立文應用於成大建築系的教學宗旨,即「房子只是硬體,有人活動產生記憶情感才為建築」。
儘管起初,一個建築系的老師去操辦營養午餐專案,讓不具食品和農產配銷專業的宋立文,屢遭質疑。
可經過宋立文層層奔走產、官、學,努力找來食品營養、農產運銷、國教、行銷的專家,再加上自己的建築專業,並徵詢並聆聽各利害關係人的建議,慢慢揉合出各偏鄉校園最適的營養午餐場域及機制,漸漸化阻力為助力。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emy。(示意圖)
宋立文回憶,當初為了成事,曾一通通電話召集80幾位來自全台各校從食品、設備到工程等方面的專家,並開設校內工作坊聚集法律、經濟等15個系所共30位學生參與,激發青年世代更多創意點子。
果然在人才匯聚下,團隊連續150天走訪校園串接資源並溝通需求後,順利推動偏鄉校園美好的一餐換得學童一日的笑容,如今,方案不斷被複製,至今已造福多達20多萬孩童。
「一想到孩子從前因為營養午餐不好吃,而留下一堆剩食,如今的他們不但「愛吃」還「懂吃」,大大減少了剩食。這對我們來說,更是意外的收獲與價值。」一提到多年來的血汗付出有了甜美的果實,宋立文綻放出陽光般的笑容。
2024遠見USR 人才共學組首獎 小檔案
學校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校長:沈孟儒
學生人數:22,626名
獲獎項目:人才共學組 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
得獎專案符合的SDGs項目有:
SDGs 2 消除飢餓
SDGs 3 健康與福祉
SDGs 4 優質教育
至於成大的〈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案,則是將台灣發展50年被動元件產業,成功推上世界第二大供應國的重要幕後功臣。
該計劃的靈魂人物-成大電機系教授李文熙,過去曾擔過外商飛利浦公司的研發工程師12年,後來轉戰學術界,讓他體會到,台灣產業要能與國際競爭,就得「產學雙棲」。
圖/2024《遠見雜誌》USR獎中,以「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獲獎的專案負責人-成大電機系教授李文熙。蘇義傑攝。
多年來,在李文熙的努力之下,讓困擾台灣被動元件產業的人才、技術、上游材料與產業競爭力不足之四大難題,得以迎刃而解。
李文熙不但帶領團隊執行「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案,更還成立三家新創公司,邀學生參與「被動元件產業大聯盟」創新技術研發,讓台灣業界能自主供應材料,不再仰賴日本進口。
他同時更集結成大資源,與多家被動元件大廠成立「國巨-成大共同研發中心」,取得10多項專利技術,成績斐然。
向來秉持著「用心做一件事到讓人感動便不虛此行」的精神,爾後又串接成大堅強的校友企業作為後盾,整合國內近百家廠商共組「台灣被動元件產業協會」,推動業界合作,終止惡性削價。
圖/在成大電機系教授李文熙的努力下,讓困擾台灣被動元件產業的人才、技術、上游材料與產業競爭力不足之四大難題,得以迎刃而解。蘇義傑攝。
李文熙之所以會如此積極動員大學至企業端,集結國內上中下游組織出「被動元件國家隊」,歸因於他認為,台灣的半導體雖獨領全球,可印刷電路版上的主動元件,若缺少被動元件,就等於空有靈魂沒有四肢,系統無法運作,因此台灣被動元件不得被忽略。故在他眼中,產官學研必須同步,才能達事半功倍之效,助台灣科技業於國際屹立不搖。
話鋒一轉,李文熙也給了台灣產業服務力十足的肯定,還提到國內被動元件企業過去能在世界奪得一席之地,關鍵態度就在於「務實」。
圖/在成大電機系教授李文熙的努力下,讓困擾台灣被動元件產業的人才、技術、上游材料與產業競爭力不足之四大難題,得以迎刃而解。蘇義傑攝。
李文熙深信,台灣的被動元件,只要在核心技術能迎頭趕上,便有機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之冠,而以工業技術研發起家的成大,蘊藏機械、材料、化工、電機、資訊等九大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術和人才量能。
而成大的澆灌培養下,未來,成大生不將只是企業的最愛大學生,而畢業後的成大人,更可能會一一創造出大學生最愛的企業。
2024遠見USR 產業共創組首獎 小檔案
學校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校長:沈孟儒
學生人數:22,626名
獲獎項目:產業共創組 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
得獎專案符合的SDGs項目有:
SDGs 9 產業、創新、基礎設施
2024遠見USR 楷模獎
學校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校長:沈孟儒
學生人數:22,636名
》第一個獲獎項目:
生態共好組 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
得獎專案符合的SDGs項目有:
SDGs 13氣候行動
SDGs 15陸地生態
SDGs 17全球夥伴
》第二個獲獎項目:
生態共好組 海洋國家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務實行動與教育推廣
得獎專案符合的SDGs項目有:
SDGs 4優質教育
SDGs 13氣候行動
SDGs 14保育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