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六月畢業季,記者一行人來到幅員遼闊達51公頃,擁有四大校區和七個學院的屏東大學專訪校長陳永森時,甫入校園,便隨即被眼前美景所吸引,藍天白雲下,校內不僅綠樹、草地和艷花相映成趣,保留熱帶植物自然空間點綴的建築景觀,也讓人感受到屏大獨樹一格的自由學風。
圖/取自臉書「國立屏東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 NPTU」。
而陳永森一見到我們,也一展南國人的熱情,用閃閃發光的眼神訴說屏大的整併歷程,以及他校無法比擬的獨特之處。
回顧屏東早期的教育環境,陳永森表示,當時地方只有屏東教育大學(過去為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商業技術學院(過去為屏東商業專科學校)與屏東科技大學(過去為屏東農專)三所國立學校,所以教育部遂提出兩階段整合計畫,讓學生規模各約4、5千人的屏師與屏商,先以門當戶對的形式整併,後續再讓屏大與學生約12,000名的屏科大進行合校作業,希望逐步集結區域校園的力量。
不過由於屏師早於日治時期建校,學校歷史長達84年,而屏商則於1991創校,僅發展約26年的時間,故兩校合併初期,各界多不看好,無法想像兩種截然不同的組織文化生態與行政規範能順利融合。然屏大不僅成功做到,磨合過程還十分融洽。
圖/屏東教育大學和屏東商業技術大學合併為屏東大學後,發展有別於他校單純的高教化,始終保有原來技職與師培的底蘊。黃菁慧攝。
如同陳永森所言,屏東人性格本來就淳樸又富有人情味,因此在兩校任教過的他發現,合併的第一年,儘管雙方師長過去都不曾打交道,可藉由每月一次的行政會議與雙週一場的主管匯報,彼此還是能充分溝通與交流,建立出平衡的關係,也幫助配套措施逐漸成形。特別是兩校師長都對於「新學校」的成立充滿期待,並於保留原來教學體制的想法上產生「異中求同」共識。
圖/取自屏東大學官網。
對此陳永森就舉例,現在的屏大,充分汲取高教、技職與師培的體制優點,不僅教師升等制能相互串連,學生也能一次享有三大教程的資源。
好比師培體系下的學子,除了能獲得原來師培中心的教學品質,擁有師徒傳承文化與校友網絡資源外,還能藉由技職體系的傳統「地氣」,與屏東產業直接做鏈結,透過教學現場的實習與學長姐的經驗回饋,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並更新教材。
圖/屏東教育大學和屏東商業技術大學合併為屏東大學後,發展有別於他校單純的高教化,始終保有原來技職與師培的底蘊。黃菁慧攝。
而屏大技職體制中主打資訊和管理學科的學生,同樣能跨域學習高教內容,赴師培中心選修教程或出國實習,並於教學現場發揮所學,展現專業領域技術。
因此在屏大,高教、師培與技職三體制的相互刺激與正循環作用,不僅在台灣堪稱獨一無二,無形中也帶給青年未來更多元的選擇與無限的可能。
同時為了更突顯出屏大的學制特色,擁有屏東縣府建設局長資歷的陳永森,也持續擴大學術綜效於地方,希望能將雙重研發能量灌注於當地。
於是他開始將「屏東學」融入全校的教學課程,強調「屏東事,就是屏大的事」,希望帶領師生以文史角度認識地方傳統產業與文化的發展,進而出建立良好的人地關係,進而愛上南國這塊會黏人的土地。
圖/屏東教育大學和屏東商業技術大學合併為屏東大學後,發展有別於他校單純的高教化,始終保有原來技職與師培的底蘊。黃菁慧攝。
此外陳永森也積極展開屏大USR計畫,鼓勵師生親自走入社區,透過下鄉田野調查或上山下海發展研調開啟學術視野,探索地方真正的需求,以進行深化的產學合作。
好比透過資源盤點與行銷規劃,建構專屬於屏東的地方創生與風土教育,打造區域型深度旅遊,同時提高屏大的社會能見度。這一點,觀察屏大逐年攀升,年約7000多萬的高教深耕補助經費,便能反映出屏大在落實社會責任上的顯著成果。
圖/屏東教育大學和屏東商業技術大學合併為屏東大學後,發展有別於他校單純的高教化,始終保有原來技職與師培的底蘊。黃菁慧攝。
最後陳永森不忘強調,由於現在全球趨勢變化快速,國際化不僅是學校發展顯學,也是課程規劃的重中之重。
有趣的是,對台灣多數學生和家來說,除了校牌吸引力外,往往也會去考量南北大學的差異,但是在國際生眼裡,台灣大學無分東西南北,因此屏大真正想做的是幫助學生擁抱台灣、放眼世界,透過多元的教育體制、EMI全英語課程,以及雙聯學位等模式,不僅與屏大海外200多間姐妹校直接對接,未來還能成功具有競爭力的國際人才。
國立屏東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NPTU)小簡介
成立:2014年
校長:陳永森
學生人數:8859位
2024年光榮績效:
1. 文法商大學全台進步最多。
2.社會影響力全台進步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