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者,東門派出所已經修復,化身為「東門派出所文化基地(東門町1923)」,2024年且舉辦開幕展,展出「臥雲吟草文學紀念特展」,我還特地前往參觀,慶幸嘉義又取得難能可貴的文化覽場所,過去嘉義每逢選舉,各方候選人喊得震天價響,宣稱要將嘉義市建設成臺灣的「京都」,最終結果是讓許多嘉義文化界人士感歎的說:「京都、京都,有驚無都啦!」
尤其是嘉義市在前市長張博雅帶領下的「許家班」,乃將境內的歷史建築或古蹟拆除殆盡,可謂一磚一瓦都不留,台史博取東門町派出所為「標本」,實乃日本政府所新創「警察官吏派出所」的建築標準類型,大都是「事務所並宿舍」的空間配置,此乃因應殖民地的特殊環境所發展出來的思維。
嘉義東門町派出所約於日治初期明治37-38年(1904-1905)間,即有「嘉義東門街警察官吏派出所及廳舍敷地用土地寄附收納報告」等文件記載,大正12年(1923年)煉瓦磚造的派出所落成,還請梨園演出慶祝,只是在1930年的大地震中建物受創嚴重,改以檜木重新建築,現為一和洋混搭木構造式建築,日式屋頂,西式屋身,採左右不對稱分佈,中間入口處向內收束,留出玄關空間來,其後則包覆了警備用活動空間,再其後便是所長與員警宿舍。
圖/位於台南「國立臺灣史博物館」裡的宜蘭座復刻版。魚夫提供。
其次是宜蘭座。在台史博裡就擺設在東門町派出所旁,原古建物現址為宜蘭市康樂街65號,風水師說,這原是一處蓮花池吉穴,為黄阿西家族的地產。
宜蘭座於1932年(昭和7年)由當時稱為「宜蘭街」的士紳黃天賜、吳番薯、林長陽、黃崇煌、黃火木、黃來富、呂長柏等人集資8萬日圓成立「宜蘭劇場株式會社」,可謂蘭陽第一座電影院,佔地305坪甚具規模,鋼筋水泥二層樓高(上下建坪289坪),係屬日人所謂「近世復興式」建築,即折衷主義式,總體裝飾為新藝術(アルデコ,Art Deco)風格,正面跨距氣勢磅薄,且山牆上的山頭、雨庇等均一再簡化,再以帶狀幾何(Geometric designs)紋飾收束邊線;兩側翼塔上採大幅斜紋窗格,簡潔俐落;牆面用洗石子(Wall of washed stones,即將一定比例的水泥與細石混合,抺上牆身,待未乾快乾之際,噴水洗去表層,使露出砂粒表面;另外,也使用北投窯出產陶製的13溝面磚來構成裙腳,總體設計,在那個時代裡也算是很前衛了。
這種建築是早期電影院的標準様式,所以被複刻出來成為博物館見學的重要依據,只可惜,這座戲院不知是什麼原因,至今似乎並沒有任何修建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