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策會在2021年所做的「台灣Z世代(18到26歲)網友休閒娛樂調查」顯示,超過7成受訪者有看動畫或漫畫的習慣,每日平均觀看時間以5至30分鐘(22.8%)、30分鐘至1小時(21.8%)為大宗;其中,有超過5成受訪者願意每月以小額付費方式,觀看動漫、輕小說或購買周邊商品。
更重要的是,該份調查也指出,觀看動漫者中,有高達47.7%曾參與動漫活動;其中,不論男女,曾參與相關活動的比例都超過45%,顯示不論性別都有各自關注的市場。願意花錢、願意出門參加活動,這也讓精明的廠商嗅到轉錢的商機。
以台北市每年舉辦的「國際動漫節」為例,進場逐年人數穩定發展,自2014年起進場人數幾乎年年突破40萬大關;人潮帶來的龐大商機,也吸引更多的廠商參展。
根據統計,台北動漫展2012年開辦第1屆,共有35家國內外企業參展,展出約300個攤位;到了2022年的第10屆,參展廠商翻了3倍來到105家,展出520個攤位。廠商精心準備參展,粉絲也樂得掏錢,估計至少能創造破億商機。
當過去陳腐的觀念不在,台灣社會對於動畫、漫畫等創作有了更多的想像,早已跳脫僅是娛樂的單一功能。由於呈現手法活潑、限制少又吸引目光,因此不論是教學、商業宣傳、政令傳達,無處不見柔軟又平易近人的動漫手法身影。
因此台灣的大型動漫活動近年蓬勃發展,動漫迷幾乎一整年都有活動可以參加。以2022年為例,從年初開始,在台北市就有台北動漫節、 7月的還有台北漫畫博覽會。台中國際動漫節則穿插在4月時登場。進入下半年後,8月有桃園漫畫節,10月國慶連假則有規模不輸台北的高雄國際動漫節。
另外,自2002年開辦至今的台灣同人誌販售會,主要聚焦在同人作品本身、參展作品也以女性像為主,每年固定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舉辦活動。7月時也有舉辦超過10年的開拓動漫祭,都吸引不少動漫、同人二創的愛好者參與。
儘管動漫文化蓬勃發展,但近幾年舉辦下來,除了仍保有以創作者為主體的開拓動漫祭、同人誌販售會外,以商業為導向的動漫展也為了獲利,陷入被既有模式框架限制的狀況,大多都是以邀請國外的大咖創作者、聲優等拉攏人潮,難以有更進一步的突破或是將這些曝光度、資源等,導回本土的動漫產業提升整體環境。
圖/取自臉書「鬼滅の刃-きめつのやいば-鬼滅之刃」。
此外,隨著Cosplay風潮興起,不少動漫作品粉絲會自己製作、穿上喜愛角色的衣服參與活動,是動漫活動的一大亮點。Cosplay本質是出於對作品的喜愛,但近年卻演變成網紅爭奇鬥艷、爭取曝光的手段,這之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仍需要廠商、粉絲、消費者共同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