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有賢以《真命天子》《小和尚》《大唐遊記》等代表作風靡1990年代,在他的創作中,時常可見熟悉的城市街景,像是以西遊記為框架的《小和尚》,馬小樂等一行人來到台北圓山大飯店,經過層層考驗,終於拿到支撐飯店的支柱「金箍棒」,開啟往後的旅程。
圖/賴有賢將金箍棒等台灣人耳《水逆男孩》融入西門町街景與流行用語,讓作品更貼近讀者的日常生活。台北畫刊提供。
「當時有許多讀者寫信問我,圓山飯店裡真的有金箍棒嗎?甚至還有讀者直接跑到飯店尋找!」賴有賢笑著說。
熟悉的漫畫場景能讓讀者產生親切感,角色故事就好像發生在身邊一般,這種交錯感很容易產生世代共鳴,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只要拿起漫畫翻閱,每一格帶有城市意象的圖畫,都能作為讀者記憶的連結,讓讀者走在台北街頭時,想起漫畫中的情境。
除了圓山大飯店,賴有賢筆下的故事場景,也經常設定在台北101、中正紀念堂這類讀者熟悉的台北地景,讓讀者更深切地融入情節。
因此,賴有賢經常與其他漫畫家一同散步,觀察台北的變化,城市細微觀察的所得,至今依舊是他創作能量的來源,漫畫也自然成為記錄當代城市樣貌的媒介。
像是近作《水逆男孩》,正是以2019年的西門町作為場景,像是捷運西門站周邊、萬年商業大樓等,各種知名地標一一走入漫畫中,讓作品更親切,也更貼近生活,同時再結合當代流行的水逆話題,以及陰陽五行元素,打造出屬於當代的台北二次元世界。
圖/賴有賢時常遊走台北街頭,浸淫在廟宇宇化與在地人文之中,汲取城市帶來的創作養分。台北畫刊提供。
投入漫畫創作30年,賴有賢指出,過去他偏好以台北街景、地標作為場景元素,內容則天馬行空,想到什麼就畫什麼,然而「創作者都會想自我突破,現在的我,進一步更重視角色文化的厚描」賴有賢舉例。
為完成新作的角色設計,他花費半年時間,針對角色服裝、動作與其職業的呼應、參與儀式的方式等細節進行考察。
圖/賴有賢在台北街頭進行文化踏查,挖掘時下流行的服裝與宮廟符碼,並將其融入《咒術少年》的角色繪製中。台北畫刊提供。
圖/賴有賢在台北街頭進行文化踏查,挖掘時下流行的服裝與宮廟符碼,並將其融入《咒術少年》的角色繪製中。台北畫刊提供。
除了自行查找背景資料外,賴有賢也常走訪如萬華,這些台北宮廟文化濃厚的地方,採訪道士、法師等專業人士,深切了解宮廟文化以及與在地的連結。
也因此,漫畫不僅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也能充分看見台北的人、事、物,每一筆一畫,都是漫畫家對台北的觀察與對話。
圖/賴有賢將金箍棒等,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元素融入漫畫,成功將其推向國際。台北畫刊提供。
近年,在龍山文創基地創辦「Manga・龍山書店」的賴有賢表示,希望藉此作為更多台灣漫畫作品的露出平台。
根據他的觀察,這幾年有不少漫畫家,努力將台北地方特色及文化元素融入創作,像是漫畫家簡士頡,以硫磺之地北投發展故事的《北投女巫》,將硫磺谷、台北市關渡宮、北投文物館等場景,結合地方傳說與原住民文化,用畫筆呈現出魔法世界。
而漫畫家鄭硯允,則將目光對準台北人熟悉的肉粥、碗粿等庶民小吃,用漫畫記錄他心中的大稻埕美食,推出以台北傳統市場為背景的《寶島上菜:北稻埕南國華》。
又漫畫家韋宗成的作品《冥戰錄》,裡頭林默娘一角,就是從漫畫裡的西門町台北天后宮被召喚下凡,成為重要的劇情橋段。
此外,萬華也有不少正在發展中的新生代漫畫家,持續以廟宇元素為靈感,結合艋舺龍山寺、艋舺青山宮、清水祖師廟等在地背景,發展出新一代的漫畫創作。
圖/「Manga・龍山書店」開幕活動,邀集多位漫畫家用畫筆繪製人物意象,發揮屬於台北街頭的創作想像力。台北畫刊提供。
無論是台北地方傳說、民間信仰或庶民美食,這些屬於台北的元素,不只透過漫畫家的轉譯,成為二次元場景,更讓人文故事有了新的解讀。
「漫畫創作一直都在與當代對話,作為漫畫家,除了希望新作品能吸引新讀者,進而翻閱舊作品外,也期待能持續陪伴老讀者,用漫畫創造與城市的記憶。」賴有賢認為,台北的多元文化,正是本地漫畫家取得動漫創作養分的精彩之處,同時也記錄下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台北樣貌。
圖/「Manga・龍山書店」積極推廣台灣原創漫畫與相關文創產品,讓台北漫畫元素走向多元面貌。台北畫刊提供。
賴有賢更觀察到,台北經常舉辦各式動漫活動,讓漫畫不單單是圖像故事,還能從周邊出發,進一步發展出屬於台北的故事經濟。
此外,近年漫畫也透過更多社群貼圖等線上創作形式,融入台北元素,讓漫畫走入日常,跟著台北這座城市的文化多樣性,體驗漫畫所實現的二次元想像力。
本文轉載自2022.07「台北畫刊」,原文撰寫翁珮恒,攝影彭柏璋,圖片提供賴有賢,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