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智慧城市專題】

首份智慧城市「協力廠」調查:溝通不順、專業不足,是目前兩大痛點

首份智慧城市「協力廠」調查:溝通不順、專業不足,是目前兩大痛點
作者:羅之盈
攝影:陳之俊、池孟諭
日期:2021-02-26

智慧城市風潮延燒多年,人們已經習慣坐公車前看數位站牌、到醫院看診先網路掛號、或上網查詢申辦公部門業務的各種表單。然而,種種智慧生活的便利應用,推廣者不只政府機關,扮演第一線執行者的協力廠商和科技公司,心中有哪些話想說?

面對新時代的數位治理風潮,手握各種最新科技和創意概念的資訊服務供應商,其實才是帶動智慧城市風潮的關鍵角色。

這群「影武者」,對現階段台灣城市的推動思維和執行能力有何評價?《城市學》攜手長年舉辦智慧城市展的「台北市電腦公會」,一起探討第三方的「產業觀點」,看看民間企業給予22縣市怎樣的建議。

誰最領先?雙北、桃園評價高

首先問廠商,22縣市推動智慧城市專案的「創新度」與「執行力」誰最領先?兩面向的前三甲皆由: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囊括。

台北市已在鬧區馬路上試運行半年的自駕巴士。圖/台北市已在鬧區馬路上試運行半年的自駕巴士。

被談論最多的台北市,除了專案發展數量較多,也有多家企業點名資訊局、產發局、觀光局、水利局、公園處等,是合作起來最順利的單位,可見該市在產業間擁有一定的好評。

一家承辦專案超過10年的廠商表示,,台北市都發局是合作最順利的單位,不僅專案規劃及時間掌握良好,人員與資金也有足夠支持。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緊追在後的新北市,同樣獲得過半廠商好評。其中兩家承接交通局不同專案的企業,對交通局承辦者的專業素養,高度表達認同。

除了前三名的直轄市,包括新竹市消防局、台中市資訊局、雲林縣環保局、台南市都發局、花蓮縣教育局等,都有廠商提出好評。

人&溝通,影響專案成功與否

進入執行階段,智慧城市專案的成功關鍵或失敗緣由,也是外界的好奇點。

資誠PwC創新諮詢公司指出,全球智慧城市演進歷程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與「承辦企業」的關係,主要依循三個層次的發展軌跡。

第一層次,公私部門以傳統簽約形式合作,通常用於特定服務專案,如停車場管理系統等;第二層次是從數位基礎建設中,延伸出更多附加服務,如大眾運輸支付系統;第三層次則聚焦於發展數位生態系統。

委託廠商與政府的溝通,是智慧城市成功要素。圖/委託廠商與政府的溝通,是智慧城市成功要素。

而本次訪談的企業人士,只有不到四成進入到第三層次(生態系),多數廠商依舊僅承接特定專案和延伸服務。

當問及專案成功關鍵,令人意外的是,「資金」和「行政流程」都非最重要關卡,與「人」有關的溝通協調和數位專業,反而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成功與否,取決於規劃完整與否,有時是太複雜所致,」一位經營數位生態平台、擁有超過15年承辦經驗的專案負責人直言。

託廠商與政府的溝通,是智慧城市成功要素。圖/託廠商與政府的溝通,是智慧城市成功要素。

另一位軟體公司主管也表示,案子成不成功,常與使用需求的定義是否明確有關,「有些單位的需求變來變去,甚至本位主義強烈,不尊重專業,都是案子不容易成功的原因。」

一位卸任的縣市資訊局長表示,公務體系各個單位都有自己的目標與任務,並不習慣進行開創型的跨部門合作,「需要找到對彼此都有利的點,創造共贏的機會,才有可能推進」。

未來兩大議題:資安&數據

上述產業界心聲,也反映在廠商認為政府單位最需要改善的項目,前兩名依序為「跨單位協調」及「公務員的數位素養」,比率甚至超越多數專家認為的「法規限制」。

公務員是否具備數位思維,影響智慧城市推動。圖/公務員是否具備數位思維,影響智慧城市推動。

展望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始終來自於兩大動能:新科技的崛起、城市治理的需求。

綜觀科技應用的發展,幾項大趨勢如5G、區塊鏈、電動車、資訊安全、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等,不是已經落地、就是即將到來,迫使政府與企業不得不快速跟進。

簡言之,智慧城市的推動績效,不僅關乎市民的便利生活應用,更與公部門的數位治理思維息息相關。仔細探究,「資訊安全」與「數據管理」應是未來兩大核心議題,目前中央政府積極籌辦的「數位發展部」,正是對應這些趨勢的新型態治理機關。

激發智慧城市創新的未來六大動力。圖/激發智慧城市創新的未來六大動力。

誠如資誠數位產業負責人劉鏡清所言,智慧服務會從各種場域獲取資料,但現階段民眾對自身被蒐集的數據與用途不甚了解,唯有取得民眾授權及信任,才能加速智慧城市的推進。

看更多>>2021年《城市學》智慧城市專題

關鍵字:競爭力智能生活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智慧城市四大卡關點!政府誰來負責「數位發展」?
數位時代的小國競爭力!借鏡愛沙尼亞「數位超車」經驗
台北市長柯文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用連續、局部的小改變推動智慧城市
愛沙尼亞塔林市議會主席泰利克:推廣數位政府和智慧城市,要先取得社會信任!
羅之盈

羅之盈

《遠見雜誌》主編,科技組召集人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