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國」首長怎麼看智慧城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用連續、局部的小改變推動智慧城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用連續、局部的小改變推動智慧城市
攝影:陳之俊、池孟諭
日期:2021-02-26

這幾年,推動 Smart City宛如全球城市圈的奧運競賽,也是外界檢視城市進步與否的關鍵指標,身為首善之都的台北市,這方面堪稱全台22縣市領頭羊。號稱全台最高智商 (IQ)地方首長的柯文哲,怎麼看待這股趨勢?

早在2006年,台北就獲得ICF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首獎,並在2016年成立單一窗口的「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引進民間資源和創意,把城市場域變成living lab,讓市民接觸更多智慧化服務。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去年公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指數」(Smart City Index),台北也拿下全球第8、亞洲第2的佳績,並在醫療服務、線上消費、免費WiFi等指標拿下高分。

台北在洛桑管理學院(IMD)的「全球智慧城市指數」奪得佳績。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圖/台北在洛桑管理學院(IMD)的「全球智慧城市指數」奪得佳績。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

在這般基礎下,上任第6年的市長柯文哲,繼續從智慧服務往「智慧治理」方向推進,舉凡「i-Voting」網路投票,整合愛心卡、學生證、敬老卡的「台北卡3.0」,運行多日的無人自駕巴士、到去年底成立的「資料治理委員會」,一再刷新台灣城市里程碑。

對於台北推動智慧城市的過程,及近來引發討論的科技防疫、天網追蹤、中央力推的數位身份證,柯文哲分享了許多敏銳觀察:

問:台北市在2016年就成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請問五年來有哪些成果?

答:這分成Bottom Up(由下而上)跟Top Down(由上而下)。當時我們想,政府不會比業界更了解市場,不要老是去想幹什麼,而是提供平台讓企業跟個人,所以設置這辦公室,要在台北做實驗,都可以來提案。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但執行兩、三年後發現,業界常天馬行空,讓我想起松下幸之助的話:「企業要生產市場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我們能生產的東西」。智慧城市辦公室承接200多個案子,花很多力氣開放台北做實驗,最後能上市的很少。

所以,我們另起一個Top Down。台北市一年預算有1700億,市府還是最大採購商,我們一年兩次,每個局處把他們想買的東西,不是買產品;而是買「服務」。

台北的推動思維,從以前的開放民間提案,轉為政府出題、懸賞解方。(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圖/台北的推動思維,從以前的開放民間提案,轉為政府出題、懸賞解方。(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

講個案例,內湖花卉批發市場有天說太熱、要買冷氣,預算6000萬,我們就來買服務。坦白講,一開始連標案都不會寫,就是買個溫度或濕度,不只買冷氣機,還有綠色植栽、通風、自動門,因為門一打開冷氣就洩掉。

所以我們一開始是Bottom Up,開放大家提案,後來倒過來,我出題目給你做。現在每年蒐集兩次,每個局處想買的服務有哪些,公布在台北電腦公會,懸賞廠商來做,慢慢愈來愈多,這樣成功率比較高。

鎖定三族群推智慧應用:學生、老人、公務員

問:智慧方案百百種,怎樣才能讓人民有感?

答:現在有廠商做實驗,我們開始試辦「iTrash智慧垃圾桶」,像自動販賣機,以前是丟錢進去、掉東西出來,現在是丟空瓶子,但不是掉錢,叫你悠遊卡放上面,嗶!按照分類幫你計價。

每天垃圾車來的時候,你不見得在家,或晚上聽到「少女的祈禱」(垃圾車配樂),就趕快拿垃圾出去丟。如果有個垃圾機,這樣就方便,現在內湖已經有好幾台。

敬老卡每月提供480點數,給長者各種使用優惠。優視覺提供圖/敬老卡每月提供480點數,給長者各種使用優惠。優視覺提供

問:很多智慧應用剛開始上路時,常會挑戰民眾的既有習慣,台北在這方面有什麼策略?

答:新技術推廣前面的13~16%最難。我們想出一個方法,台北市推展智慧城市先鎖定3種人:學生、老人跟公務員!

當年我取消重陽敬老金;改發「敬老卡」,一個月480點。這次發「三倍券」,台北就有38%用敬老卡加值。他們(中央政府)說:花一千、給三千。台北是只要登記卡號,刷三千、我再補三千給你。結果誰是最大受益者?全家跟全聯,一個半月就刷了11萬人,「長者」是台北的E化先鋒!

❝這次疫情雖然很成功;但也有失敗,「數位轉型」失敗了。我們沒有趁這波做數位轉型,我們敬老卡刷三千補三千,議員罵我:才38%!我說,全台灣才8%!❞

學生是這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比較好教,台北市的國小、國中跟高中加起來22萬人,幼稚園加上去28萬人。去年我們國小、國中、高中學生,用電子支付繳學費的有55%。

台北市的「酷課雲」,以前拍了一萬多部影片,放在網路上沒人要看。這次疫情停課,大家不得不用,半年點閱率就超過過去4年,所以危機就是轉機。這次台北就把酷課雲跟「悠遊付」推上去。

問:智慧城市是不得不做的趨勢,但最近「天網」跟「數位身分證」為何讓民眾有疑慮?

答:我們早就想到了。台北市最近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一個管公司、一個管數位應用、一個是個資保護。比方,公車上下車都要刷,每個公車都很清楚,如果有人申請要用這個,合理不合理?要有一個規範,資料委員會裡面就有「個資保護組」。

台灣政府沒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也沒有個資保護委員會,說要立專法,too late!我們早就做完了。坦白講,我對當今中央政府的感覺,不夠聰明,不夠認真。

危機變轉機!藉疫情推酷課雲、台北通、悠遊付

問:這麼新的數位議題,該怎麼跟民眾溝通?

答:危機就是轉機。不是有天突然陳時中(衛福部長)宣布說八大行業停止,我問為什麼,他說一個媽媽桑被感染,停一個禮拜、兩個禮拜,那些人就受不了,會找民代施壓。後來發現一件事,台北市八大行業一晚進出1萬多人,因為我們有大數據。

大家抗議說要重新開門,可是,關容易,要開沒人敢。陳時中就出來說重開可以,要戴口罩、梅花座、保持社交距離。我心裡想,那去舞廳要幹什麼?

台北市政府管控跨年晚會人流出入的資訊系統。圖/台北市政府管控跨年晚會人流出入的資訊系統。

後來我們發明一個東西,一開始是用身分證後面的條碼,花了一個星期寫程式,每個酒店舞廳發一個QR CODE,手機一掃,那支手機就變掃描器,你要進去就拿身分證掃,一掃資料就上傳,市政府替所有八大行業保存顧客資料,28天後自動銷毀,警察進去臨檢時,身分證拿出來,沒掃到的就罰錢。

結果,徐巧芯市議員說這有個資疑慮,身份證背面有父母、配偶跟住址。之後我們就發明「台北通」APP,把資料輸入,跟QR CODE對準,拿出來給他看,他也不知道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跨年敢辦?因為一個個進來的是誰都知道。結論是這樣。這是裝備不一樣造成的差異,不要以為我們辦跨年很敢,我們是想好了,你要有身分證、不然就要有台北通,兩個都沒有就不准進場。旁邊還設諮詢站,不會用就教你怎麼下載台北通。

❝所以危機就是轉機,利用每次的危機,讓國家往前進。台北經過疫情以後,會比以前更強大!❞

問:做數位轉型跟內部整合時,各局處是不是常有不同的思維跟衝撞?

答:很簡單,3%管理法。比方,推廣電子發票最差的五個單位,都要進市長室報告,下次它一定改正。

政策有推力跟拉力,我也不是暴君,會看為什麼做不到,發現目前辦電子發票的設置成本要5萬,太高了。我就請秘書長研究,看怎樣讓電子發票系統降價,必要的話要補貼。假設可以壓到1萬,輔導一萬家店也不過1億,對台北市來說不是很大的錢。

「基礎建設」重要!用數位教育減少貧窮世襲

問:智慧城市這議題全世界都在燒,台北市的優勢在哪裡?

答:台北市智慧化本來就有優勢,比方發展「自駕車」,我們有公車專用道啊!一開始就在公車專用道練,讓自駕車走公車專用道,只是沒有鐵軌的捷運而已,把紅綠燈、IOT(物聯網)布置好,就走固定路線。

台北的自駕巴士試運行狀況,極受各界關注。圖/台北的自駕巴士試運行狀況,極受各界關注。

關鍵在數位基礎建設,我們學校推數位為什麼會成功?我花了16億,把台北市236個學校(國小到高中)全部光纖網路,每個教室都有獨立WiFi,還有三個網路插頭,國小三年級以上全部配iPad,拍了一萬部酷課雲,連線40萬冊電子書,每個教室都有85吋觸控螢幕。

我爸爸是小學老師,我看那個最感動,我去仁愛國中看,老師拿iPad在上面畫來畫去,不用寫粉筆,以前都要吃粉筆灰,現在觸控螢幕都同步啊!這就是基礎建設,我後來也開放酷課雲給其他縣市,免費給人家用。

問:為什麼數位基礎建設這麼重要?

答:我查過,台北市大概有10%的國中生,家裡沒有網路、手機。為什麼要做校園光纖網路?如果沒建立,這10%永遠沒辦法接觸網路。你回家我沒辦法,但至少在學校可以用。

如果那10%不能用網路的人,沒辦法用國家力量解決,他們會被社會遺棄。台灣現在這一刻,貧窮是世襲,沒辦法翻身。1994年,那一代不能用網路的人都被犧牲掉了,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最後機會,政府要讓窮人可以翻身。

身為首善之都,台北的智慧城市推展動見觀瞻。圖/身為首善之都,台北的智慧城市推展動見觀瞻。

問:台北發展智慧城市的經驗其實可複製到全台。市長若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有沒有想過怎麼發展智慧國家?

答:面對問題,是第一步,小問題解決了,就沒有大問題,你不解決問題,問題就解決你。就是不要講屁話,每天認真工作就好。

一開始公車要弄什麼「智慧站牌」,後來發現實在很貴,還要接電。現在台北市每個公車站牌都貼QR CODE,拿手機出來看就好,成本省很多,這就是智慧,就是解決問題!

智慧化是這樣,在人類歷史上,break through(突破)不多,更多是連續、局部的小改變,其實Steve Jobs(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發明iPhone,裡面的新技術不多,只是把技術整合起來,每次不斷進步。

❝我覺得是這樣,不要幻想一天改變國家,每天進步一點一點,最後國家才會進步。❞

看更多>>2021年《城市學》智慧城市專題

關鍵字:人物交通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不只載乘客!台北無人巴士還要帶自駕車產業向前走
台北率先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個資運用成話題
【獨家調查】民眾最希望誰來當自己的縣市長?榜首居然還是他!
【5G翻城市】從「智慧路燈」開始,天龍國要用5G讓城市變聰明
李建興

李建興

50歲的台灣人、20歲的老記者、10歲的忙爸爸、0歲的菜總編。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