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全面減塑很困難!這三招讓你我更環保

超市全面減塑很困難!這三招讓你我更環保 圖片取自Erik Scheel on Pexels
作者:社企流
日期:2021-02-23

一次性塑膠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是大家不陌生的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2019 年統計,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3.3 億公噸的塑膠,有 75% 最終成為塑膠垃圾,無法回收再利用,且有 1/3 直接進入自然環境中,造成永久性的塑膠污染。 

有鑑於此,近幾年來,從民間組織、企業到政府,皆吹起減塑號角,大眾更將目光聚焦在生活中接觸的餐廳、便利商店等零售通路,期待這些企業採取永續行動。調查指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光顧實踐環保永續概念的店家。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20 台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台灣 5 間大型通路光是自有產品的一次性塑膠提供量,至少有 22 億 6828 萬件,零售通路對於拋棄式塑膠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對於減塑的應對則著力太少。  

通路全面減塑並不容易。圖片取自Muhammad Asysyahiid on Unsplash圖/通路全面減塑並不容易。圖片取自Muhammad Asysyahiid on Unsplash

通路業減塑,挑戰不小 

但牽涉到供應鏈的配合和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以討論度最高的生鮮蔬果為例,不是所有品項都適合裸賣,像細嫩的葉菜類蔬果若少了包裝,容易因水分流失而降低新鮮度,一旦賣相觀感不佳,造成滯銷便成為通路的耗損,間接形成食物的浪費。

有些通路選擇完全去除蔬果包裝,將它們陳列在開放式的冷層櫃,並搭配噴霧設備,不時以此為蔬果降溫,維持新鮮度。這樣的做法雖然減去了包裝,但也會造成用電量增加與碳排放提升的副作用。

也有通路嘗試以環保包材包裝商品。例如,台灣蔬食通路「里仁」選用可堆肥生質袋包裝表皮細嫩的瓜果、及容易水分流失的葉菜。但是台灣目前尚未有可堆肥生質袋的回收機制,里仁便邀請消費者回收用畢的包材,統一集中送至合作的堆肥場,製成種樹用肥料。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不過,上述回收流程需要建立完善機制、與堆肥場合作、制定配套措施,也需消費者願意改變購物習慣,要徹底落實並非易事。

Unpackaged.U 以密封罐取代食品的塑膠包裝。圖片取自Unpackaged.U 商店粉絲專頁圖/Unpackaged.U 以密封罐取代食品的塑膠包裝。圖片取自Unpackaged.U 商店粉絲專頁

賣好物、同時也要愛地球

雖然減塑挑戰多,但仍有不少通路在不同層面、運用不同的方式突破種種難題。

行動一:從自身做起,減少塑膠使用量 

以新北市的無包裝商店「Unpackaged.U」為例,主要販售米、豆、零食等乾糧,店內便以密封罐盛裝產品、防止食物受到汙染,並鼓勵消費者自備容器盛裝所需分量,將塑膠的使用量降至最低。

而生鮮超市「安永鮮物」,則從商品展示架著手減塑,他們選用奇夢籽社計的輕型展架——不但完全由再生塑料製成,更具備輕便、易組裝、可重複使用等特性,能依照需求變更不同陳列方式,取代生命週期較短的商用展示架。

奇夢籽社計以再生塑料製作商品展架。圖片取自Huemon 粉絲專頁圖/奇夢籽社計以再生塑料製作商品展架。圖片取自Huemon 粉絲專頁

行動二:轉彎思考,不用塑膠的創新提案 

在台灣,里仁提出「乾式設計」提案,將難以去除塑膠包材的洗髮精與潤髮乳,改為可使用無塑料瓶罐盛裝的洗、潤髮皂。

在國外,瑞典連鎖超市 ICA 則與荷蘭蔬果供應商 Nature & More 攜手合作,以雷射的方式取代酪梨和地瓜上的標籤貼紙,以減少塑料生成與二氧化碳排放量。

瑞典連鎖超市 ICA 與荷蘭蔬果供應商 Nature & More 攜手,以雷射的方式取代蔬果上的標籤貼紙。圖片取自Nature & More圖/瑞典連鎖超市 ICA 與荷蘭蔬果供應商 Nature & More 攜手,以雷射的方式取代蔬果上的標籤貼紙。圖片取自Nature & More

行動三:聯合消費者,向塑膠袋說 bye bye 

面對消費者,時常會遇到民眾忘記自備購物袋,而必須向通路購買塑膠袋的情形。

澳洲便有多家通路發起「出借購物袋」運動,由民間組織「Boomerang Bags」將回收布料製成購物袋,並分配到合作通路中,供忘記自備購物袋的民眾使用、當下次購物時再歸還,相當便利。如今這套服務已遍及全球超過 900 個社區,顯示出該模式之成功。

澳洲通路商與民間組織 Boomerang Bags 發起「出借購物袋」行動。圖片取自Boomerang Bags 粉絲專頁圖/澳洲通路商與民間組織 Boomerang Bags 發起「出借購物袋」行動。圖片取自Boomerang Bags 粉絲專頁

通路商如何回應減塑風潮,相當重要。目前有不少通路開始採取行動,但這條路上仍有許多困難,有賴企業持續研擬方案、展現決心。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了解更多請上(http://www.seinsights.asia/)。

關鍵字:永續多元包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本土外送品牌foodpanda搶當「不塑之客」!明年拚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
廢棄口罩成最新塑膠垃圾!每年多出上萬噸怎處理?
一年耗用22.7億件塑膠品!為什麼台灣減不了塑?
污染威尼斯的海藻,怎麼設計成永續風格的郵票?
社企流

社企流

「社企流」為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長期關注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領域,致力透過內容策展(線上網站)、交流連結(實體活動)和人才培育(iLab 社會企業育成計畫)3 大服務,推動台灣社會企業生態圈發展。欲了解更多社會創新相關內容,歡迎至社企流官網(https://www.seinsights.asia/)。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