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平台也能幫助減塑

本土外送品牌foodpanda搶當「不塑之客」!明年拚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

本土外送品牌foodpanda搶當「不塑之客」!明年拚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 foodpanda發表2021年「免廢生活.環境永續」計畫。foodpanda提供
日期:2020-12-22

外送平台foodpanda上週公布了2021年度「免廢生活.環境永續」企業社會責任計畫,將集結店家、消費者與外送夥伴,展開環境友善餐廳審核、訂餐回饋獎勵、淨灘行動、環境教育課程,打造環境友善的外送鏈,並且定下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的目標。 

「今天可以不用foodpanda,但外送行為不會消失!」foodpanda營運總監余岳勳表示,從電商、第三方支付崛起,大家越來越習慣方便的生活,外送被認為不環保,「但這原罪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造成的,而是整個社會的新型態。既然外送不會消失,至少可減少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及對環境的影響。」

2019年10月開始,foodpanda在App訂餐介面的餐具選項上預設不索取一次性餐具,至今有6~7成消費者響應,粗估減少了500萬公斤垃圾。余岳勳表示,「消費者接受的比例高,但抱怨也多。現在不索取餐具和吸管的比例也還是高,但幾乎沒有再收到抱怨。」

foodpanda 對外宣示打造環境友善外送鏈。foodpanda提供圖/foodpanda 對外宣示打造環境友善外送鏈。foodpanda提供

打造環境友善外送鏈,明年垃圾減量目標1500萬公斤 

我國2020上半年紙容器回收量衝破7萬噸,是去年同期的2.8倍,推測可能是受今年疫情、外送平台發展的影響。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成為foodpanda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今年8月,foodpanda製作5萬個環保提袋提供給外送人員,藉此取代塑膠袋的使用;10月進一步與台南市政府、餐廳及循環容器業者「好盒器」合作,消費者在foodpanda訂餐,可以選擇使用環保容器盛裝食物;12月,foodpanda和環保團體「海湧工作室」合作,號召約200名外送員參與淨灘活動。

根據foodpanda提出的2021年「免廢生活.環境永續」計畫,預期將推行更多的減廢措施,並舉辦環境教育課程、淨灘活動,宣示打造環境友善的外送鏈,並且定下2021年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的目標。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在餐廳方面,foodpanda將與環團合作建立審核機制,明年第一季設立「環境友善餐廳」標籤或徽章,方便消費者在訂餐時選擇,完成訂單即可累積點數、並獲回饋金。

在外送端,foodpanda預計與環保組織「海湧工作室」、「RE-THINK重新思考」合作,透過「外送回收百科」傳遞回收知識,讓外送人員和餐廳認識餐具的材質與回收機制,以及應該避免使用哪些材質的餐具。

從敵人變夥伴,與環保團體攜手淨灘活動 

一開始找上倡議源頭減量的「海湧工作室」,余岳勳坦言,大家都覺得外送平台是萬惡淵藪,憑什麼談環保?海湧工作室也在社群平台發文,抒發當時決定合作的掙扎。

「開始溝通時,海湧工作室很希望我們在源頭就把垃圾歸零,例如所有餐廳都使用環保餐具,或提高塑膠袋的購買金額來達到減量效果⋯⋯」雖然認同外送可盡力不產生那麼多垃圾,但他認為,怎麼開始才是最重要的。

余岳勳笑言:「甚至到了淨灘現場,我們都還在試探彼此,他們也還在觀察我們到底有沒有要認真投入這件事情。」經由多次溝通和投入的過程,才逐漸產生信任。


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事情需要抉擇,經營海湧也是, 如果今天, 有個跟你堅守的理念很牴觸的產業,來找你合作, 會怎麼做抉擇? 今天,海湧想跟大家分享我們的心路歷程…… ======長文慎入====== 海湧一直以來不斷倡議自備環保餐盒, ...

海湧工作室 - Hiin studio 發佈於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foodpanda從美食外送平台,跨越到「快商務」的即時平台,目前擁有超過7萬間的合作餐廳和零售店家,並且擁有自家的雲端超市,近期開啟的pandago將提供極速物流服務,服務覆蓋台灣超過六成人口。

余岳勳強調,「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是一定要達成的目標,」且應該要思考的是,「超過1500萬公斤之後,還可以再做什麼?」

本文轉載自2020.12.18「環境資訊中心」,撰稿:吳宜靜。

關鍵字:永續多元包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連唐鳳都稱讚的「奉茶」APP,為何發動群眾募資?
一年耗用22.7億件塑膠品!為什麼台灣減不了塑?
配送車滿街跑的現代城市,亟需導入「生態物流」!
網購包裝很浪費?「配客嘉」攜手電商重複利用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相信任何改變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