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使用過多塑膠製品引發環境浩劫,2019年摩根史坦利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趨勢報告,塑膠廢棄物已成為最大風險。
其中,「食品包裝」更躍升為最大宗海廢。美國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發布最新全球淨灘統計,食品包裝已超越「菸蒂」,成為淨灘常見垃圾第一名。
圖/圖片取自pexels
當你購買外食,回家飽餐一頓,遺留的包裝垃圾,都可能成為地球消化不了的負擔。
綠色和平10月公布「2020台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台灣九大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表現全部不及格!
綠色和平去年就發現,通路業者減塑成績全不及格。經過一年的追蹤和調查,近期又公布第二度評比結果,同樣就「減塑政策」「減量行動」「倡議與創新」「資訊透明」四大範疇評比,零售通路企業的減塑表現僅微幅上升。
圖/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報告指出,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做到公開塑膠總用量,光是五間超商超市與量販業者自主回覆的塑膠用量,去年就達22.6億件一次性塑膠用品!這還只統計自有品牌、飲料杯等部分,不等於整體用量。
至於減塑表現前三名,依序是:全聯、全家、統一超商,主要是資訊透明度的提升。這次的最新報告,共盤點出三大問題:
■ 「資訊透明做半套」,僅揭露自有品牌,甚至完全沒公布,凸顯國內零售業對於其他品牌商製造、於通路上架的商品塑膠包裝使用資訊的掌握度太少。
■ 「減塑目標迷糊仗」,缺乏積極的行動方案與時間表。
■ 「減量行動走錯路」,不少企業均著重替換材質的方式,如改以PLA替換保麗龍、塑膠盒與托盤等生鮮包裝,或是用植物纖維複合材料混合塑膠取代一般塑膠。
可是,綠色和平認為,將塑膠包裝替換材質或輕量化,實際總用量並沒減少。況且,新型態材質是否真能降低環境危害?仍待驗證。
放眼國際,西班牙超市Alcampo承諾2025年減少30%塑膠包裝,英國Lidl GB超市更在最近更新目標,2025年將減少自有品牌塑膠包裝達25%。反觀台灣企業,依然以一次性包裝的模式為主,早已落後國際潮流。
圖/英國waitrose超市,店內出現各種減塑、減少一次性包裝用品的示意圖。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祖珍透露,綠色和平從兩年前就在英國、美國推動零售通路減塑調查,英國業者成績平均可達50、60分。相較之下,台灣就連第一名的業者也只有28.6分,顯然有很大進步空間。
她呼籲企業從四大方向提出行動方案:
一、提出總量承諾,以總體減量為目標,而非只限於自有品牌,並定期公布成果。
二、立刻淘汰不需要與難以回收包裝,如保麗龍、複合材質、標籤。
三、採以重複使用概念發展方案,如裸賣、販售濃縮(乾式)的產品,以及可退還式並重複使用的包裝。
四、促進供應鏈合作,調查自有品牌以外產品的塑膠用量,研擬減塑措施。
總體而言,台灣零售業目前仍欠缺重複使用方案,多半只是配合政策提供自備飲料杯優惠,少有其他擴及更多品項的嘗試性作法。
綠色和平觀察,像是全聯承諾「2021年蔬果裸賣達到50%」;家樂福於量販店熟食區鼓勵自備容器,近期並加入「奉茶計畫」,於店內設置免費飲水機;全家便利商店與統一超商在小琉球的分店提供借還杯服務。
圖/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統一超商表示會研議租借杯擴大計畫,全聯表示會研擬租借袋、租借容器等方案,可惜目前尚缺細節。針對其他品牌商,目前零售通路皆未能妥善運用上架、促銷、包裝方式決定權等,積極要求品牌商減塑。
今年初,綠色和平也開始針對首爾、香港發布通路減塑評比。如6月份,韓國樂天超市(Lotte Mart)已提出2025年減少一次性塑膠50%的承諾,是亞洲超市業相對積極的業者。
羅祖珍最後提醒,其實一般大眾也能扮演積極角色,以消費者力量督促業者實踐減塑目標。
綠色和平引用國際期刊《Science》關於海洋塑膠的研究,零售業再不改變,2040年全球將增加3倍塑膠垃圾流入大海。若我們還想要擁有美麗海洋,此刻就得開始改變。
圖/業者在調查發佈後已有回應。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