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口罩成最新塑膠垃圾!每年多出上萬噸怎處理?

廢棄口罩成最新塑膠垃圾!每年多出上萬噸怎處理?
作者:王昱翔
攝影:張智傑、池孟諭
日期:2020-12-07

每天一片醫療口罩,保護你我健康,產生的塑膠垃圾卻成為潛在環境殺手。疫情至今不到一年,全台已使用逾萬噸一次性口罩。因此,全台紡織業正啟動口罩「減塑」大工程,尋求防疫與環保平衡點。 

多國海邊出現大量廢棄口罩,以及野生動物遭口罩纏繞的駭人景象,開始讓人注意口罩衍生的諸多問題。

《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估算,全球每月使用一次性口罩逾1290億片。以單片4公克計算,相當於每月製造51.6萬公噸塑膠垃圾。聯合國環境署警告,廢棄口罩不只破壞環境,還可能造成旅遊業、漁業高達400億美元損失。

上半年大排長龍的「口罩之亂」,讓人記憶猶新。圖/上半年大排長龍的「口罩之亂」,讓人記憶猶新。

台灣問題同樣嚴峻。臉書社團「拍攝調查全國亂丟口罩有多驚人!」邀集500多位志工掃街、記錄。發現光台北、新北、基隆,每月就有上千片口罩被隨意丟棄。

新關卡:成本、市場、回收體系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張凱婷指出,以台灣民眾領取實名制口罩估算,2~10月已使用近29億片口罩,相當於製造1.16萬噸塑膠垃圾。

廢棄口罩有解嗎?依環保署規範,目前民眾使用後的口罩為一般垃圾,只能進焚化爐焚燒。但,塑膠中心品質環境安全部經理許祥瑞指出,就技術來說,口罩回收並非遙不可及。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口罩材質分為罩身的PP(聚丙烯)、鼻線的金屬、耳帶的尼龍和彈性紗。PP是可回收的熱塑性塑膠,要再製成原料並不難。而且,回收熔融溫度高達攝氏200度,足以滅菌。

但對產業界來說,除了技術,還得考量成本與市場。不織布公會理事長陳世中坦言,若PP原物料便宜,業者多半不考慮成本較高的回收料。許祥瑞補充,要回收口罩罩身的PP,必須人工拆除鼻線及耳帶,並不符合效益,尤其疫情下還得考量感染風險。

就算克服上述因素,目前台灣也無回收體系。張凱婷指出,將口罩確實集中、再處理成本相當高,若無經濟規模,難以創造效益。

然而,這不代表口罩困境就此無解。政府、產業與民眾,其實都可以出一份力。

新解法:源頭減廢、材質改良 

今年7月,全球130位公共衛生專家連署,呼籲民眾平時短暫外出、出入開放空間,可配戴重複使用的布口罩,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也將醫用口罩留給醫事人員。

張凱婷認為,戴布口罩搭配良好清潔習慣,可達基本防護。比起回收,減量才是治本之道。

環保署則對棄置口罩亂象訂定罰則,亂丟口罩將加重罰鍰3600~6000元。並在醫院、交通樞紐等人潮密集處,增設廢棄口罩回收桶。

疫情開始後,人人戴起一次性醫用口罩防疫,但也衍生丟棄亂象。圖/疫情開始後,人人戴起一次性醫用口罩防疫,但也衍生丟棄亂象。

針對回收困境,遠東新世紀短纖事業部經理張瑋玲透露,公司正研發特殊回收料取代金屬鼻線,讓口罩材質單一化、降低回收難度。也有業者從材料端下手,用紙質取代內層70%塑料,外層改用可生物分解的玉米纖維、搭配撥水劑。當口罩被丟棄,也較容易自然分解。

儒鴻副理林佳虹在3月就察覺醫用口罩稀缺,且戴久易悶熱、發臭,便投入布口罩研發。在內層加入抑菌、抗臭的銀纖維,結合膠原蛋白讓內層舒適、親膚又涼感。

另外,興采則開發可水洗機能口罩套。外層超撥水,內層則以咖啡紗控制異味、搭配抑菌劑,可延長醫用口罩使用次數,實踐環保。

「大家都想保護自己和家人,但也必須維護環境健康。」張凱婷說。在疫情結束前,民眾除了戴口罩,守護疫後地球的責任也不容輕忽。

當口罩成為天天使用的基本用品,相關的回收體系和廢棄物處理方式也有待開發。圖/當口罩成為天天使用的基本用品,相關的回收體系和廢棄物處理方式也有待開發。

關鍵字: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疫情爆發,為什麼歐洲人還是不愛戴口罩?
當恐慌在城市中蔓延:擋不住的「口罩之亂」
一年耗用22.7億件塑膠品!為什麼台灣減不了塑?
台灣「防疫」難波萬的影武者—LBS行動定位服務!
王昱翔

王昱翔

《遠見雜誌》記者,主跑紡織製鞋、電機機械、自行車、航運等,關心傳產在變動時局下的轉型和傳承。 信箱:shiang@cwgv.com.tw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