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清早神智不清,忘了戴口罩就出門上班,一路上從捷運、街道、便利商店等不同場景,明顯感受到自己和外界的格格不入,因為,我好像是唯一沒戴口罩的「怪人」!
什麼時候,口罩成了台灣社會的固定裝扮?
圖/怕武漢肺炎疫情擴大,近來不少活動和展覽都取消或延期。
自從1月底「武漢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開來,恐慌情緒便如潮水般湧入大街小巷。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截至2月6日上午的最新統計,武漢肺炎全球確診病例已有28149例,造成565人死亡、1147人康復,其中絕大多數都出現在爆發地--中國湖北省(19665例、549死、633康復)。疫情威脅不僅危及健康、更衝擊經濟、觀光、運輸等諸多層面。迫使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月底宣布,將武漢肺炎等級升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至於台灣這邊算嚴重嗎?根據疾病管制署在2月5日發佈的新聞稿,目前全台累計通報個案有1238名,其中11名確診、已經排除1038名。數據上看起來,台灣疫情似乎控制得宜、並未大規模擴散,是吧?
圖/政府拜託民眾不必搶購、囤積,還是止不住「口罩之亂」的爆發。
然而,經過媒體一再頻繁報導,加上網路上漫天飛舞的各方訊息,再也止不住這股恐慌情緒,醞釀成新一波的社會運動──「口罩之亂」!
首先,如果這陣子沒戴口罩,很容易被當成怪咖。在公共場所或密閉空間(如電梯),只要輕咳一下,周遭閒雜人等便立刻自動退散、甚至逃離。現在沒戴口罩的處境,真的很像那個古老的台語笑話,猶如在大街上「脫褲子跑」(台語的脫口罩)。
像我在臉書上分享忘戴口罩的糗事後,儘管下方多是戲謔式的留言,不過還是有幾位親友私下來「溫馨提醒」,勸我寧可信其有,出門最好還是戴口罩比較安全,免受池魚之殃。
可是,對我這種每次戴上口罩都不舒服、覺得快喘不過氣的人來說,最不適應之處還不是戴口罩,而是每次出門都看到一樣的景象,大家都換上相似的口罩,彷彿一致的服儀規定跟dress code,再也看不見每個人的真實面貌,讓城市的表情變得更加無趣,彷如人人都成了宫崎駿電影《神隱少女》裡的「無臉男」。
此外,政府愈叫大家不用搶購、不可囤積,卻依舊無法抵擋民眾的排隊搶口罩的衝動。
圖/看到滿天飛舞的疫情訊息,許多人都認為,還是戴口罩出門比較保險。
❝前幾天去藥局,「請問」兩字還沒說出口。藥師就用超崩潰的表情背誦:「沒有口罩!沒有酒精!沒有消毒水!」 「我、我、我只是想買個眼藥水。」 「哦,對不起~但我今天已經被問200次了~」 此時又有下一個客人進來,藥師立刻大喊:「沒有口罩!沒有酒精!沒有消毒水!」 怎麼辦?藥師壞掉了啦。❞
這是我某位臉友發生的真實故事,覺得好笑嗎?最近路過便利商店、藥妝店跟藥局的人,搞不好都看過類似景象。
圖/口罩「實名」限購制上路第一天,各地都出現排隊人龍。
看到媒體天天報、網友天天罵,感覺疫情不斷加劇,為避免被傳染,民眾都人人自危地勤戴口罩,演變到後來,就是又一次的搶購熱和排隊風。為回應民怨,政府破天荒祭出台灣首次的「實名制」限購口罩措施,並在2月6日改由藥局集中販售。
事實上,不少專家都提醒,台灣目前尚未出現社區感染,還不到「全民戴口罩」的地步,請大家把口罩留給處於防疫最前線的醫療人員和其他優先使用對象。行政院長蘇貞昌更親自拍片宣導,除非出入醫院、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自身免疫力較差、長期處於密閉空間或得長時間接觸人群,才須配戴口罩。
最近,也開始有人在臉書上發起「我ok,你先領」活動,呼籲「無呼吸道疾病、無發燒、過去14天無中國旅遊史、不需進出醫院」的民眾,別去搶買口罩,盡量將寶貴資源留給第一線醫護人員。
圖/圖片取自FB活動「我OK你先領」頁面。
該說的都說了,這波口罩之亂的戲碼,到底還會延燒多久?大家不妨一起看下去。
還有,我終於找到口罩了,戴上它、混入人群,突然有種莫名的安全感,覺得自己被社會接納了。看來,我終究是個正常人。
圖/資料來源:Line@疾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