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和居住會如何塑造一個城市的風格、甚至影響居民性格?從最近兩部熱門電影,或可略知一二。
如以美國大都市為基調的高譚市為假設背景的暢銷電影《小丑》,片中幾個關鍵轉折場景都是搭乘大眾運輸,搭公車、地鐵、不友善的鄰座、帶小孩的母親、耍流氓騷擾女性的不良份子等,搭配昏暗髒亂的環境,讓人留下強烈印象。
過去筆者赴美求學時,不時在公車或地鐵遇到渾身發臭、衣衫不整、或嗑藥到神智不清的怪人。當時很難相信,被認為是當代最偉大城市的紐約,地鐵竟充滿垃圾,老鼠到處爬,而且閘門蓋的比監獄還高。
一位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同學,基本上是不願意搭地鐵的,即使不得不搭,也不願沾染或碰觸到車上的任何部分。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太偏執,等實際搭過後,也能理解他的心情。
如此的惡性循環,加深了一般美國人對於公共運輸的負面想法。不論是電影或現實生活中,只要不是收入太低的底層人士或無法駕車的老弱婦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台車,連帶影響許多城市的規劃均以「汽車」為主,低密度開發的郊區住宅,圍繞大片停車場的購物中心,便成了美國城市景象的固定畫面。
簡單來說,在美國,汽車就像人的雙腳,沒有的話,寸步難行。一來加深民眾對汽車的依賴,二來也提高了大眾運輸的推廣難度。
久而久之,伴隨而來的即是塞車亂象與長時間通勤,成了每位中產階級心中的痛。不僅如此,一旦城市空間設計以汽車為主要考量,自然少有行人徒步區,也容易產生治安死角,治安狀況又牽動房價,最後影響到整個街區的人口組成和住戶樣貌。
上述因素彼此環環相扣,造就出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在許多美國城市,富人住的區綠意盎然、治安良好,每棟洋房都美得像明信片:但窮人住的地方,搶劫、吸毒、偷竊、甚至聽到槍聲,都習以為常。無怪乎很多美國人即使只有一兩個街區距離,也寧願叫Uber代步,因為覺得走路實在不安全。
而2016年大賣、以東京為舞台的日本電影《你的名字》,傳達的則是另一種城市風光。
片中一幕,男、女主角在兩台相反方向的電車車窗望見彼此,畫面裡明亮乾淨的玻璃,交錯迷惘的青春眼神,看來如此浪漫。難怪日本的電影或連續劇,常選擇在電車和公車等大眾運輸系統,做為表現人生聚散離合的場景。該片導演新海誠執掌的多部賣座電影,從《言葉之庭》到剛下檔的《天氣之子》,再再把東京的電車文化描繪得淋漓盡致。
《你的名字》裡,進到男主角身體的女主角宮水三葉,雖然還只是個青少年,卻可自由地在城市裡穿梭,到處打工、吃美食、享受生活,背後原因就是東京龐大又密集的電車網絡,無形中縮小了人和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比方筆者任職的公司,上到主管、下至基層職員,幾乎人人都搭電車,很少聽過有人開車通勤。
跟美國汽車至上的思維截然不同,便利的電車,支撐起一個以「步行者」為主的日本社會。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不只為周邊店家帶來商機,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城市安全,減少陰暗的治安死角。
以筆者居住的惠比壽(Ebisu) 為例,從車站到家的5分鐘路程,沿途會經過3家便利商店、3家藥妝店、還有20多家餐廳跟一堆生活服務門市,舉凡診所、按摩店、健身房、美容院等。當行人多了,街上的行道樹也跟著增加,不過日本的人行道少有落葉;因為街邊商家會自發性地清掃,幫忙打理、維持市容。
不過,相較於美國偌大的郊區住宅,在日本都會區想買獨棟房(一戸建)的難度極高,住公寓跟大廈才是常態,住宅更以狹小聞名,固然調教出日本人堪稱世界第一的收納本事,但一戶挨著一戶的緊湊空間,彼此之間難免互相干擾,所以買房或租房前得先確認能否玩樂器、養寵物,這些都有住戶委員會規範,不能像美國人那麼無拘無束,在家開趴、放音樂、甚至打鼓都可以。
如此高密度發展的都市路線,自然需要相襯的文化。
例如,在日本的電車和巴士上,是不能講電話的(會講的大多是觀光客),尖峰時段搭電車,乘客也會把後背包提在手上、或放在行李架,避免擠到後面的人。這些規範都沒有白紙黑字,更不是法律規定,完全是長年形成的社會默契。這也是為何,日本人從小被教育的不是活出自我這類自由派觀念;而是「凸起的釘子會被打」,盡可能跟大家一樣,別給人添麻煩。
從《小丑》到《你的名字》,讓人看到迥然相異的城市環境,以及衍生出的不同社會風貌。同時受美、日兩派文化洗禮的台灣城市,真正適合這塊土地、屬於我們的都會想像,又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