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5年10月,高雄市出現了台灣第一條「路面輕軌」系統,行經哈瑪星、駁二特區、高雄展覽館、夢時代、凱旋路等精華地帶,寫下台灣軌道運輸的新頁。
可是,跟大家以前習慣、擁有獨立運行空間的火車和捷運截然不同,這些輕軌是真的走在車水馬龍的市區道路上,跟外界車輛和行人有發生交錯的可能。
剛通車的那陣子,不時出現用路人看不懂新號誌、誤闖軌道、車輛違規轉彎、甚至跟列車發生擦撞等事故。
圖/高雄市交通局長張淑娟
「因為是第一條,用路人習慣要做些調整,」高雄市交通局長張淑娟回想。為減少意外,前半年市府必須在幾個路口配備交管和保全人員,以人力的方式進行指揮和勸導。
有鑑於此,高雄市在2017年向中央申請補助,花了約半年打造智慧路口防碰撞警示系統,先於兩處車流量大、事故發生率也較高的交叉路口(中山╳凱旋、鎮興╳凱旋)試辦,隔年再擴大實施至6處路口。不久前以「智慧路口防碰撞_輕軌行駛安全更提升」方案,奪得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
來到夢時代購物中心旁的輕軌站「前鎮之星」,即可瞭解當地複雜難解的交通問題。
高雄市智慧運輸中心主任王志綱解釋,這附近除了上下班車流量大、緊鄰主幹道中山路之外,跟輕軌平行的左右兩側都有馬路(新&舊凱旋四路),駕駛人常習慣性的右轉或搶快,導致事故發生。「輕軌看起來好像很慢,但有時候真的會撞上!」
圖/凱旋路旁的輕軌行經區域,上下班車流量不少。
工研院資通所車聯網及自動駕駛系統組經理胡鈞祥解釋,這套系統在路側建置「資訊可變標誌」(Changeable Message Sign),並導入短距無線通訊技術,可在輕軌經過時發佈警示,更在18台列車安裝「車上機」(On Board Unit),對輕軌駕駛提供提醒資訊。
數據會說話,第二期計畫加入的4處路口,如今每月平均僅有0.3起跟輕軌有關的交通事故,跟系統建置前(每月1.65起)相比,改善幅度超過8成!
除了提供警示資訊,接下來,還要用人工智慧預測可能發生的意外。
第二期的智慧路口計畫,再導入AI預測模型及車聯網技術,並以雷達偵測外部車輛位置及速度變化,能在違規右轉行為發生的20公尺前就發出警示,且預測正確率接近9成,等於替輕軌駕駛爭取了2~3秒的應變時間。
圖/智慧路口包含許多車聯網先進技術。(資料來源:高雄市交通局)
王志綱觀察,輕軌駕駛們最有感的就是倒數秒數,「這讓他們在操作上多了許多緩衝,可以提早調整速度、減少急煞急停,」不僅減少交通意外,也連帶提升旅客搭乘的舒適感。
當然,如此先進的科技,鐵定所費不貲,前後總計投入經費超過2000萬元。
幸好,高雄市在這方面獲得交通部的補助資源,經費無虞之外,也讓台灣自主技術、工研院資通所開發的「iRoadSafe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獲得實證場域,還在2019年奪下有「創新界奧斯卡獎」的美國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肯定。
圖/透過科技,替輕軌駕駛爭取到額外的緩衝時間。
往後,這套系統還打算用到緊急救護車隊及其他易肇事路口,協助緊急車輛安全且快速地抵達事故現場。最近已開始針對駕駛進行意見調查,蒐集大家的使用痛點和期待需求。
有人會問,要減少輕軌上路的事故,政府多派交管人力、或提高違規罰則,不就得了。
對此,科技執法絕對未來的必然趨勢,「就算派員警跟保全指揮,對他們來說不僅辛苦、更有風險,」誠如張淑娟所言,「有誰能像科技一樣,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呢?」
俗話說:「馬路如虎口」,對於高齡化腳步愈來愈快的台灣來說,真的
很需要這樣的智慧交通科技。否則,以後長者不但出不了門、開不了車、恐怕也搭不到輕軌。
*本專題企劃與「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