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改制十年回顧】

台中市長盧秀燕:改制沒錯,但建設、財政、空汙都是挑戰

台中市長盧秀燕:改制沒錯,但建設、財政、空汙都是挑戰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張智傑
日期:2020-06-02

地方改制這十年,晉升六都的城市常被視為得利者,真是如此嗎?在地方耕耘多年、擔任多屆立委的盧秀燕,2018年底大選以超過20萬票的差距,贏得掌政台中市的機會。對於這個城市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她深有所感。

從人口成長數據來看,台中市無疑是這幾年最具吸引力的島內移民熱點之一。

翻開統計,台中人口過去十年從264萬提升到282萬,一路超車北、高兩大都會,如今是僅次於新北市的「全台第二大城」。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也從2010年的24.1萬,成長至2018年的34.3萬,勁揚逾四成。再過不久,就會成為第三個擁有「捷運」的台灣城市。

人變多、有捷運,還得講究「市&縣平衡」

當年還是區域立委的盧秀燕,便是推動台中縣、市合併的主要推手,不僅連續多年提出升格法案,還曾帶隊到立法院陳情。

面積更大、卻被合併的原台中縣,如何融入台中市頗耐人尋味。圖/面積更大、卻被合併的原台中縣,如何融入台中市頗耐人尋味。

時光飛逝,她從立法院轉戰市政府,成為這個潛力城市的掌舵者。「台中是中部最大城市,還是這個區域的重要樞紐,可擴大服務周邊縣市,這方向(合併)是沒有錯的!」她回想。

原本的台中市腹地狹小,不但被面積逾2000平方公里的台中縣包圍,出入都得經過縣區,也缺乏山、海等自然景觀,台中縣則是欠缺一塊精華地帶,兩者合併的確有其互補性。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只是,合併前,台中市算是財務健康的富裕城市,併入人口更多、幅員遼闊的台中縣後,資源就被稀釋。盧秀燕形容,當時一邊(市)怕財務被拖累、另一邊(縣)怕被邊緣化,各有憂慮和期待。

再過不久,台中即將成為第三個擁有捷運的台灣城市。(圖片取自盧秀燕臉書)圖/再過不久,台中即將成為第三個擁有捷運的台灣城市。(圖片取自盧秀燕臉書)

很多人不知道,台中29個行政區的差異甚大,光是梨山上、幅員廣達1037平方公里的和平區,面積就快等同於鄰近的彰化縣(1074平方公里),人口卻只有全市最少的一萬出頭。

因此,如何拉近兩邊的城鄉差距?即是歷任市長的重要任務。無論競選時辦公室、市府辦跨年晚會、抑或元旦的升旗典禮,都得在兩邊各辦一場,才能不被說閒話。

不過,隨著時間過去,2018年盧秀燕角逐市長大位時,就決定只在大里區成立一個競選總部,當時幕僚一致反對、擔心因此損失選票,她對大家說:「你要信任市民,我知道大台中人是心胸開闊的!」最後得票結果揭曉,她在原台中縣選區還是拿到多數票。

財務雖吃緊,但城市建設和托育扶助不能停

地方改制後提到財務,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苦水要吐,台中也不例外。

2018年大選時,台中「六都最差」的負債狀況就是交戰話題。截至今年四月統計,台中市1年以上未償公共債務餘額為795億、未滿1年的公債餘額294億、 平均每位市民背債3.9萬,在六都只贏過「負債王」高雄。「這會是我這幾年最大的辛苦!」盧秀燕坦承。

長年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服務的盧秀燕分析,台中因較晚升格之故,在統籌分配款的取得比例較吃虧。另一麻煩是《公債法》的限制,使其舉債空間落居六都之末。2019年剛上任,她就發現未來舉債額度只剩88億元,「有些直轄市負債快3000億,竟然還可以再借幾百億?」她不解道。

即便如此,該有的建設還是得做,斥資58億的「水湳會展中心」、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的圖書館「台中綠美圖」,都在去年陸續動工,盧秀燕接下來還要挑戰規劃近20年、遲遲無法定案的「巨蛋」體育館。「一個國際化城市該具備這些!」她強調:「你不養雞,怎麼會有蛋?」

為吸引年輕家庭,台中市這幾年在托育扶助政策砸下不少資源。圖/為吸引年輕家庭,台中市這幾年在托育扶助政策砸下不少資源。

過去,台中的公幼和公托數量在六都墊底。為協助年輕家庭降低負擔,盧秀燕提出「公托公幼倍增計畫」,預計四年內增設180班公幼、14家公設民營托嬰中心、4處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及6處親子館,並努力擠出8.5億的預算,加強6歲以下的幼兒補助措施。

小的顧了、也要顧老的。去年七月,盧秀燕恢復老人健保補助,造福市內逾25萬名長輩,保障長輩健康之餘,也減輕子女的養育負擔。

更棘手的,是中部人忍受多年、還得設法跟老天對抗的「空汙」問題。儘管以「市長換人、空氣換新」的口號贏得選戰,但上任以來,盧秀燕還是為此忙得焦頭爛額。

難解的空氣汙染,是中部民眾的長年抱怨。圖/難解的空氣汙染,是中部民眾的長年抱怨。

她號召中部七縣市(台中、彰化、南投、苗栗、竹縣、雲林、嘉市)首長簽署「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共同聲明」,發表「藍天白雲行動」24項對策,從檢舉違反空污法獎勵辦法、推動燃煤工業鍋爐退場、倍增電動公車、到推動低碳無煙校園,還申請加入「國際減煤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前陣子更因中火的裁罰爭端槓上中央。

只是,看著灰矇矇的天空、聽到家人的咳嗽聲,市民的耐心終究是有限的。盧秀燕知道城市升格後,市民的期待也變高,「有些東西你無法控制,像境外污染源,民眾也知道沒辦法一夕改變,但是,你必須展現態度!」

看更多>>城市學數位專題「地方改制十年總城績」

關鍵字:競爭力施政滿意度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鄉發展M型化的年代,更需要地方首長的治理能力!
新北市長侯友宜:每個里的小事,都是我的大事!
桃園市長鄭文燦:升格不只擴大資源,城市規劃也要不一樣
「中火」裁罰爭議,台中市民挺中央還是地方?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