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改制十年回顧】

新北市長侯友宜:每個里的小事,都是我的大事!

新北市長侯友宜:每個里的小事,都是我的大事!
作者:邱莉燕
攝影:賴永祥、池孟諭
日期:2020-05-29

從台北縣到新北市的改變,沒有人比侯友宜更能見證。十年前升格的那一天,他是第一屆副市長,再當了第二屆副市長,2018年勝選成為第三屆市長。十年磨一「市」,這位硬漢不禁感嘆:「人生有多少個十年?」

眾所周知,新北市是台灣第一大城,人口最多、族群也最複雜,既有繁榮的大都市,也有全台平均年齡最老的偏鄉,區域落差極大。 

回想剛開始,要整個把鄉、鎮都變成「區」,統一由市府來管理的過程,侯友宜記憶猶新地說:「很痛苦!」

考驗首長領導力,傾聽1032個里長意見 

29個形式各異的區,要整合團隊組織,又要保有每區的特色、串起未來發展的主旋律,過程辛苦可想而知。侯友宜幾乎每天早上7點就開會,檢視每個區的工作狀況。

新北環狀線。圖/新北環狀線。

「把他們當警察在管,」侯友宜口中的他們,是原本民選的鄉鎮市長,延長再做一屆區長。每天晨報會議,盯緊每位區長的業務,下午5點多再開一次晚報,回報早上交代的工作,連假日也不停歇。「他們完全不習慣。」

經過一年的操練,團隊意識終於成形,也成功調動起區長們的積極性。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深化地方自治能力,是直轄市升格的目的,但新北市有多達1032個里,極度考驗指揮官的統御力和協調本領。市長一枚,直接對上1032位里長,侯友宜的作法是變更里長座談方式,分批巡迴,花很長時間聆聽里長的意見,迄今已辦理上百場。

從台北縣原地升格為新北市,過程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順利。(圖片取自侯友宜臉書)圖/從台北縣原地升格為新北市,過程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順利。(圖片取自侯友宜臉書)

針對各里的建議和陳情,他盡量「議而有決,決而有行」,由研考會列管進度,還找局處長列席回答,做得到跟做不到都明確回覆,讓里長宛如市議員般倍感尊榮。「1032個里長的小事,都是我的大事!」侯友宜如此說道。

更出乎意料的難題,是財政。

2012年,行政院提出《財劃法》修正版,給直轄市最低保障分配金額是1萬5887元乘以前一年底的人口數。可惜修法未果,新北市改制前一年底人口387萬人,依《財劃法》修正版計算,應可獲配614億元,但在2020年實際獲配僅410億元,足足短少204億元。

這使得人口最多的新北市,在統籌分配稅款及一般性補助收入的「人均獲配數」,淪為六都最低,2011年為1.06萬元,2020年更降至1.02萬元。

亦即,中央給新北市的財政收入,並未因升格而大幅成長,但這十年正值捷運、道路、下水道及運動中心的建設高峰期,部分重大施政或建設計畫只好舉債支應,讓市府的負債增加。

打好基礎,才能邁向大建設時代 

為提升城市運作效能,侯友宜的獨特思惟是「多核心區塊」,在直轄市裡進行區域治理。

攤開地圖,「土樹三鶯、瑞平雙貢、萬金石三芝淡水、新泰五林,」自稱說話憨慢的刑偵高手,此刻卻如饒舌歌手般一秒也不停頓地敘述,這些區塊地理環境鄰近,經濟活動也比較類似,以區塊為主軸來發展較合理。

侯友宜上任後,積極整頓五股垃圾山。(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圖/侯友宜上任後,積極整頓五股垃圾山。(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

舉例,同一區塊可以串連腳踏車步道、人文步道。再如運動中心,不一定每一區都蓋一座,是以人口區塊的分布,合理選擇落腳處。

區塊式布局,也能發揮直轄市資源集中的優勢。比如三鶯地區興建的新北市立美術館,考量點一是鶯歌素來是陶瓷生產基地,二是腹地可輻射三峽、樹林、土城,更選在已發包動工的三鶯捷運旁,增加園區可及性與易達性。

「資源沒集中的話,光一個鶯歌,怎麼可能蓋得起20幾億元的美術館?」侯友宜解釋。

若說每個核心區塊,是一顆顆珍珠,捷運就是串起珍珠的線。新北市在升格後挹注大量資源發展交通,以軌道路網為骨幹,全力推動「三環六線」,除新莊線、頂埔線、機場線、淡海輕軌綠山線已通車,期盼多年的環狀線也在年初啟用,讓新北生活圈跨向新的里程碑。

突破400萬人口大關後,新北市逐漸成為台灣城市的領頭羊。圖/突破400萬人口大關後,新北市逐漸成為台灣城市的領頭羊。

「所以,不要只看這十年,」侯友宜點點頭說,先前的十年屬於打底基礎功的階段:「未來的十年,就等著大建設的帶動。」

看更多>>城市學數位專題「地方改制十年總城績」

關鍵字:競爭力施政滿意度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鄉發展M型化的年代,更需要地方首長的治理能力!
桃園市長鄭文燦:升格不只擴大資源,城市規劃也要不一樣
台中市長盧秀燕:改制沒錯,但建設、財政、空汙都是挑戰
給房又送車!第400萬新北市民怎麼來的?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