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上最大城市報到

給房又送車!第400萬新北市民怎麼來的?

給房又送車!第400萬新北市民怎麼來的? 14歲的新台灣人楊錦玲,四月底幸運成為第400萬位新北市市民。
作者:高宜凡
日期:2019-05-27

拿著「400+」的展示牌,新北市民政局局長柯慶忠在鏡頭前笑得合不攏嘴,因為這一刻,全市上下已經引頸期盼超過一年了,他望向辦公室牆上的各區人口統計表最新數字,就在此刻,新北市總人口數正式跨越400萬大關,寫下台灣城市群的新里程碑!

400多好獎,討好「新」新北市民

去年三月起,當時人口達399萬的新北市,就開始準備迎接第400萬位市民的來臨,市府不但每月製作報表緊盯,還設計了一連串跨局處的行銷活動,如「新北400萬人口,就差你一個」、遷戶籍送大禮等,不少地方議員也相當關切進度。

到了今年4月27日,第400萬名新北市民終於出現!

五月底的頒獎典禮上,市府將頒贈這位幸運兒黃金2兩,及富邦悍將提供的新莊棒球場終身免費觀賽VIP,前一位和後一位入籍的市民,也分別獲頒黃金1兩。參與「新北友好市」的上萬民眾,則有機會獲得包括:市價超過450萬元的淡水套房、納智捷休旅車、雪梨來回機票、Gogoro電動機車、iPhone X、49吋液晶電視、電冰箱等超過400份獎品,甚至有火鍋店老闆傾囊相助,捐出400份免費餐點給市府當獎品。

搭配這次話題,剛揭幕的「新北友好市400+暨戶政展」,將帶領大家回顧新北市400多年來的發展軌跡,一一回顧清朝渡海開墾的先民、早期北上謀生的中南部移民等歷史脈絡。柯慶忠透露,蒐集資料時大家才發現,原來這裡匯聚過六國文化,例如很少人知道19世紀末的中法戰爭,法國軍隊曾一路打到淡水,催生出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海防設施「滬尾砲台」。市府接下來還要找10位網紅拍片、開直播,用更輕鬆、活潑的方式,傳達新北市這幾年的改變。

給房又送車!第400萬新北市民怎麼來的?_img_1

「新」台灣之子,入籍成新北生力軍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至於外界最關注的第400萬位新北市民,是年方14、在鏡頭前還很害羞的楊錦玲,她的母親是越南籍,不久前才跟著華僑父親從越南同奈省回台、決定在此落地生根。

到新莊區報完戶口的隔天,楊媽媽就收到市府通知電話,一開始還以為是詐騙,「我只說妹妹不在家,」然後就掛斷了。隔天,阿姨在公司和同事聊天才發現,新北市真的有在尋找第400萬市民的抽獎活動,不然差點錯過這次驚喜。

三年來多次往返越南跟台灣的楊錦玲,對新北市並不陌生,她從一般簽證入境、獲得永久居留證、最後決定入籍台灣,相當符合近年愈來愈多新住民加入台灣的族群融合趨勢。楊小妹跟家人都表示,越南的氣候更熱、城市基礎設施也不足,「那邊常常40幾度,真的很熱!」相較之下,新北市的氣候跟環境真的很棒,不但治安好、公園綠地多、捷運更是方便。

由於還在學習中文跟學業,楊錦玲很少去年輕人聚集的鬧區,平常不是在家、就是跟家人一起出遊。她最喜歡的地方是學校,「因為老師教得很好,」事實上,這不是楊錦玲第一次拿獎品回家了。熱愛運動的她,來台灣後曾代表學校參加跳高比賽,並且勇奪金牌。

城市再進化,500萬常住人口待滿足

儘管長年被視為台北的衛星城鎮,但早在1980年,新北市的人口數就超越首都,穩坐台灣最大城市寶座。來到400萬人這個里程碑之後,未來仍有許多挑戰。

給房又送車!第400萬新北市民怎麼來的?_img_2

首先無法迴避的,是人口老化問題。新北市人口在2011年便來到390萬,但遲至今年4月底才跨越400萬,等了七年多才湊足最後10萬人,凸顯台灣人口成長面臨停滯、甚至倒退的國安危機。加上在雙北地區通勤的上班族和學生,境內常住人口估計逼近500萬,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下,如何在教育、醫療、交通、社福托育、治安等各方面滿足龐大需求?備受考驗。

其次,比起首善之都台北,新北市的土地面積大上七倍,而且區域之間的差距頗大。比方,新北市有長年人口數高居全國各行政區之冠的板橋(逾55萬人),也有位於深山、海邊的偏鄉,如居民不到一萬的石碇、坪林、平溪、雙溪等地,形成市政規劃和資源分配上的難題。更別提還有10.5萬新住民和5.5萬原住民,兩者數量皆是全台最多。

如果未來沒有整併,400萬人口極可能是台灣城市群的最後天險。擺脫首都「衛星城鎮」陪襯身份的新北市,今後如何進化為讓人安居樂業的市民「原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品牌特色?值得關注。

答案或許正如柯慶忠所說的:「一個讓年輕人敢愛、敢婚的城市,才是成功的幸福城市!」

給房又送車!第400萬新北市民怎麼來的?_img_3

關鍵字:政策社福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朱規侯隨」沒包袱 侯友宜:除了接棒更要升級
是誰幹掉東京?下一個4千萬人的超級城市底加啦!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