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臺北市立大學(以下簡稱北市大)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兩校合併而成,一脈承襲日治時期國語學校的師資教育傳統,另一脈則源自專業體育專校,兼具厚實的教育底蘊與優異的競技基因。
如今,這所校園橫跨博愛與天母雙校區的綜合大學,不僅是全國擁有最多奧運金牌選手的學府,更長年在全大運獎牌總數名列前茅,同時維持超過83%的師資檢定通過率,堪稱名副其實的「文武雙全」代表。
圖/臺北市立大學持續優化運動員的訓練設備與運動菜單,進而有效提升場上表現。蔡炆璇攝。
自2022年邱英浩接掌北市大校務以來,轉型之路更為清晰。他強調,大學不只是追求論文數量的競賽,而應回歸教育本質,肩負培養人才、啟動改變的責任。
圖/臺北市立大學校長邱英浩是中華民國空手道協會認可的黑帶8段高手,本身就是文武雙全的代表人物。蔡炆璇攝。
循此,邱英浩還以劍橋大學為例,指出「一所大學如果能孕育出太空人、葛萊美獎與普立茲獎得主,以及奧運金牌選手與諾貝爾獎得主,這樣的影響力,定然遠勝於一年發表上萬篇論文。因為知識真正的意義,不在堆砌數量,而在於引領人類文明的進步。」
秉持此理念,北市大以「文武雙全、城市扎根」為定位,持續整合5大學院與附設小學,拓展教育學、體育學、藝術、都市治理等多元領域,同時積極參與市政智庫與USR實踐,讓這所低調的學校,處處彰顯著教育內涵與硬實力。
圖/台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一景。蔡炆璇攝。
而若說教育是北市大的根,那體育就是它最亮眼的花。北市大長年耕耘競技運動,擁有全台最齊全的運動訓練設施與師資陣容。
其中,天母校區就打造符合國際規格的綜合體育館與游泳館,並曾作為2017臺北世大運與全運會的比賽場地,體現專業場館與教學兼備的設計哲學。
圖/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的綜合性體育館一景。蔡炆璇攝。
在競技表現方面,北市大更是當之無愧的「青年金牌夢工廠」。近3年,在全大運累積超過800面獎牌,展現全方位運動優勢,從水上、陸上到球類、技擊無所不包。特別是在橄欖球、划艇、游泳、舉重等項目中表現亮眼,儼然已成為中華隊選手的搖籃。
圖/臺北市立大學持續優化運動員的訓練設備與運動菜單,進而有效提升場上表現。蔡炆璇攝。
當然,北市大長年深耕體育教育,實力不僅反映於制度的建構與人才的培養,更在11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全大運),再度取得壓倒性的勝果,多名北市大體運選手都在賽場寫下新紀錄,應證台灣「體育競技重鎮」的強勁影響力。
如團體賽事方面,北市大橄欖球隊就完成前所未見的7人制與15人制雙金壯舉,首度達成全大運「橄欖球制霸」的佳績,彰顯北市大選手長年穩定的訓練,以及擬定戰術的深厚根基。
對此,主力球員姚致堯除了感謝4年來隊友的凝聚力與前輩傳承外,也感念學校長年的支持,讓選手毫無後顧之憂,能全心投入訓練與比賽,繼續為116年,由北市大主辦的全大運來努力。
圖/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的綜合性體育館一景。蔡炆璇攝。
而北市大的女子輕艇隊,表現則持續穩定輸出,成功完成全大運K4項目連霸,並於500公尺決賽中以絕對優勢摘金,造就極具代表性的紀錄。
而這場比賽,也是大四生劉旻菁選手的大專生涯告別戰,最終她能以金牌畫下圓滿句點,固然感到欣慰,但賽後劉旻菁不免感性地說道「實在有點捨不得」。
圖/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的綜合性體育館一景。蔡炆璇攝。
至於個人賽事方面,北市大選手亦屢屢傳來捷報,並寫下成績高峰。
如仰式好手莊沐倫,不僅於男子200公尺仰式完成六連霸,更率隊勇奪混合接力金牌,將其全大運累計的金牌數直接推升至37面,堪稱當代泳壇的傳奇人物。
圖/從109年全大運起,北市大泳將莊沐倫(中)就已是台灣泳壇的「仰式王」,前五屆全大運在都50、100和200仰保持全勝戰績。長榮大學114全大運執辦提供。
而賽後,莊沐倫則淡然表示「就做好該做的事,平常心迎戰」,並強調,自己非常信任學校與教練的安排,會持續調整好狀態與訓練節奏,期許後續還能在50與100仰式競賽中穩定發揮,為即將到來的世大運與全運會做好充足準備。
另外,同樣驚艷全場的,還有北市大「蝶后」劉姵吟,在全大運女子100公尺蝶式決賽中游出1分00秒33,完成個人四連霸的甜果,並打破塵封十年的大會紀錄,距離全國紀錄僅差0.14秒,突顯個人頂尖的水準與強勁回歸力道。
因爲這名泳壇常勝軍,2023年肩膀曾不慎脫臼,但如今,她堅持帶傷上陣,並勇奪金牌,無疑是藉由此役證明其過人意志力與深厚實力。
圖/北市大「蝶后」劉姵吟在全大運女子100公尺蝶式決賽中游出1分00秒33的驚人成績,打破塵封十年的大會紀錄。長榮大學114全大運執辦提供。
只是高標準的她,賽後淡淡地表示「不太滿意,原本想破全國紀錄」,但教練許志傑毫不保留地給予劉姵吟高度肯定,甚至透露她每天都是最早下水、最晚離開訓練池的人,從未因疲憊而喊過一次累。
顯見,劉姵吟能不斷突破自我、再創體育成績巔峰,關鍵都是她那份發自內心對游泳的愛,還有持之以恆的努力。
圖/北市大教練也是前奧運國手許志傑(右),非常欣賞劉姵吟(左2)的認真。長榮大學114全大運執辦提供。
至於舉重賽場上,曾被前總統蔡英文譽為「下一個郭婞淳」的北市大舉重新星黃宜甄,年僅大一初登全大運即震撼全場。除勇奪女子45公斤級金牌外,更一舉刷新抓舉、挺舉與總和三項全國與大會紀錄,顯見北市大在新生代運動人才培育上的卓越成果。
圖/北市大大一新生黃宜甄在114年全大運舉重女子45公斤級,抓舉繳出75公斤,挺舉95公斤,以總和170公斤勇奪金牌,3破全國紀錄摘金。長榮大學114全大運執辦提供。
而這些亮眼表現的背後,絕非一夕之功,而是北市大長期累積的系統化成果。無論是場上的技術訓練、賽前的狀態調節,或賽後的恢復照護,學校皆透過運動科學數據、營養監控與心理支持環環相扣,打造出穩定而精準的競技模式。
正因如此,選手們才得以在高強度、多變數的賽事中維持最佳表現,持續締造堅實且具延續性的戰績,也讓北市大在體育舞台上的領導地位愈發堅實不可動搖。
排名 | 單位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獎牌 統計 | 第4 | 第5 | 第6 | 第7 | 第8 |
---|---|---|---|---|---|---|---|---|---|---|
1 | 北市大學 | 47 | 33 | 24 | 104 | 8 | 12 | 6 | 7 | 4 |
2 | 臺灣體大 | 21 | 24 | 26 | 71 | 10 | 11 | 3 | 2 | 2 |
3 | 國立體大 | 11 | 8 | 14 | 33 | 6 | 8 | 2 | 5 | 3 |
4 | 輔仁大學 | 10 | 9 | 10 | 29 | 5 | 8 | 6 | 5 | 2 |
5 | 臺灣大學 | 10 | 3 | 9 | 22 | 2 | 2 | 2 | 3 | 0 |
承上所述,北立大之所以能成為中華代表隊選手的重要培育基地,關鍵不僅於選手場上的拚搏精神,更來自深厚完整且專業的運動支持體系。
不同於多數傳統體育院校,以技術訓練為核心,北市大早已前瞻性地將「運動科學」納入核心戰略,並視其為提升競技表現的關鍵引擎。從營養規劃、生理數據監控、技術動作解析到傷害預防,北市大都致力打造一套與國家訓練中心並駕齊驅的專業後勤體系。
圖/臺北市立大學設有運動科學研究所。蔡炆璇攝。
如校內的運動科學研究中心與運動傷害防護室,就搭載各式各樣精密設備,如超音波血管彈性檢測、肌肉疲勞與粒腺體活性分析,讓選手訓練不再依賴經驗判斷,而是以科學數據為依據,實現訓練內容的精準化與個別化。
又如舉重等高衝擊性項目中,北市大也能透過儀器偵測動作軌跡與關節施力,微調選手的技術姿勢,減少傷害風險,並提升運動效率。
圖/臺北市立大學引進各種最先進的精密儀器與生化技術,為運動員進行生理指標的細緻觀測。蔡炆璇攝。
此外,北市大更攜手科技廠商,共同研發如「Stampede智慧運動地墊」等創新設備,導入超過20種模組化訓練功能,搭配運動數據即時回饋與大數據分析,讓選手訓練更具精準度與個別成效,全面升級競技實力與訓練效益。
在競賽頻繁、壓力高張的運動環境下,北市大也高度重視運動員的恢復與照護,特別設置了「冷凍艙」等高端設備,藉由極低溫度刺激血管與神經系統,加速肌肉修復與神經重整,成為國手口中的「除勞神器」。如世界桌球名將林昀儒即就曾在國際賽後特地前來,足見北市大在選手疲勞管理上的專業與口碑。
圖/臺北市立大學設置「冷凍艙」設備,透過低溫環境刺激皮膚表層神經與血管系統,幫助選手加速肌肉與神經系統的恢復。蔡炆璇攝。
對此,邱英浩也坦言,校內的設備成本加總起來老早破億元,每一款都是「賓利等級」,但他始終堅持「最值得投資的,不是儀器,而是人」。
也正是這份以人為本的信念,讓北市大得以從根本推進運動表現與選手福祉來並行發展,讓這座位於城市核心的學術重鎮,成為台灣體育向國際輸出實力的無聲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