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北捷運自1996年正式通車後,從一開始就明文禁止,乘客不得在車廂與站內的付費區域飲食呢?當時的考量確實相當務實,因為捷運屬於密閉空間,一旦允許飲食,不僅可能產生垃圾與異味,還容易吸引害蟲,甚至因液體灑落而導致他人滑倒,影響每一位乘客的安全。
此外,禁食的考量,也不單單是為了乾淨。在當時,台北捷運是全台灣最先進的大眾運輸系統,大量依賴自動化設備運作,若有食物殘渣、飲料滲入設備,很可能導致車輛故障或停擺。也因此,《大眾捷運法》才會規定,旅客在捷運系統的禁止飲食區內不得飲食,違者可處新台幣1,500元以上、7,500元以下的罰鍰。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而該規定也讓台北捷運通車29年以來,站內、車廂空間始終亮麗如新,絲毫沒有食物異味,也不見沒有垃圾紙屑或口香糖等髒亂環境,令許多外國旅客留下深刻印象,更讓在地乘客感到安心舒適。
但事實上,台北捷運也不是唯一施行嚴格禁食的大眾運輸系統。像是新加坡、香港、舊金山等城市的地鐵系統,也都明確禁止在車廂內飲食。
以新加坡為例,違反禁食規定者,最高可被罰款達500新幣;美國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Bay Area Rapid Transit,簡稱 BART)也明確禁止乘客在「付費區域」內飲食,違者將被處以最高250美元的罰款,或需進行最多48小時的社區服務。
圖/取自台北捷運官網。
而近年來,台北捷運為了增加業外收入,看準上下班的旅客量,秉持「人潮就是錢潮」的構想,於是在柯市府時代,就在南京復興站設置微型商場,允許商家販售包裝食品供乘客外帶。
當時北捷此舉掀起了不少討論,延續到蔣萬安時代後,計劃透過修法方式又近一步放寬,且強調,此類銷售模式是為了方便外帶,並未開放現場飲食,但議員們依舊是罵聲連連,質疑「可買不可吃」恐將混淆民眾。
圖/台北捷運依乾淨、準時而深受好評。台北捷運公司提供。
不過從統計上來看,這確實是北捷的一門好生意。截至2023年9月,南京復興站微型商場的租金收入高達984萬元,勝過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是所有微型商場中表現最好的;而且由於周邊商辦雲集,開業在該站微型商場的商家,整體營業額更達到6,400萬元,大出各界意料。
這樣的高收益,也讓北捷不斷思考,是否能在不破壞環境整潔的前提下,透過有規劃的商業行為,為捷運帶來更多可能性?
台北市議員游淑慧曾在臉書問及此事,網友幾乎一面倒的反對,認為「捷運不能吃東西大家都養成了習慣了!何必再更改?」「好不容易維持的乾淨,不要因為民粹想法,變成髒亂、鼠輩橫行的捷運」「太多誘惑不小心順手就塞進嘴巴」。
圖/蔡炆璇攝。
說到底,台北捷運到底該不該開放飲食呢?這一題,或許沒有真正的標準答案,因為就以日本電車來說,其實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是可以飲食的,也不見得就因此帶來髒亂環境。或許經過多年的「國民教育」,就算直接開放飲食,台灣乘客也能做到與日本一樣的標準也說不定。
圖/台北捷運車廂一景。取自Unplash。攝影者diGital Sennin。
從捷運公司的規劃來看,似乎還不想放棄這項維持將近30年的特色,畢竟大眾運輸工具能保持整潔,放諸全世界,表現實屬難得,這一特點,確實也為台北市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不少光榮。
搭捷運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更讓台北市能獲英國旅遊雜誌《Time Out》評選「全球最佳公共運輸城市排行榜」第5名的殊榮,對於國際旅客來說,幾乎已經是台北這座城市的文化與價值。是否要強硬式維持現有的優點?還是適度放寬、增加更多彈性?或許台北市政府、台北捷運公司與市民們,都該一起好好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