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七年蟬聯台北市肇事熱點的公館圓環,終於要拆了。台北市長蔣萬安3月25日宣布拆除這座備受爭議的圓環,並以提升交通安全為目標展開改造,預計明年8月完工。然而,這個人車混亂的路口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成為事故頻傳的交通黑洞?《城市學》邀請專家解析公館圓環事故頻傳的真相,帶領讀者一次看懂問題關鍵。
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基隆路上的公館圓環,匯集了台北市往返新北市中永和的車流,要從台北市南部通信義區、東區等地的車,也必須經過公館圓環行駛基隆路,是台北市最繁忙的路口之一。但長期以來,公館圓環就因設計不佳而而飽受批評。
最令民眾詬病的,就是機車行駛到公館圓環需要「待轉」。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長王晉謙分享,他第一次騎機車到公館圓環時,原本以為可以順著圓環直接左轉,卻被警察攔下來要求待轉。「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圓環的設計,但我要把它當作直行車道直直開過去,不要跟圓環繞行,這點讓我覺得很莫名其妙。而且圓環中心裡面沒有任何的指向線,我不知道我走哪一個方向是正確。」
圖/公館圓環的機車待轉區,常年令機車族詬病。劉芮菁攝影。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祕書長黃柏森分析,公館圓環路口的標線不清楚是一大問題。羅斯福路有四個車道,但是汽車進入圓環後只剩下三個車道,也沒有標示告訴駕駛該駛入哪個車道,以及該直行、轉彎時要往哪邊走,容易造成直行車與轉彎車輛的碰撞事故。
此外,圓環雖然有設計讓從羅斯福路往基隆路左轉的汽車在圓環內等候,但環內讓汽車等待空間不夠,使左轉車流容易「排隊」出圓環,擋到後方直行車駕駛的視線,造成碰撞的風險。
圖/羅斯福路有四個車道,但駛入圓環後卻只剩三個車道,標線不清容易造成混亂。劉芮菁攝影。
第二問題是,這個十字路口還連接了羅斯福路四段上的「113巷」、「119巷」及「123巷」三條小巷弄。黃柏森說,在道路規劃上會有「道路分級」的概念,城市裡車流量最大的道路是「主要道路」,其次是「次要道路」,最後是服務社區的「服務道路」。
理想上,一輛汽車進入一座城市,應該是先行駛在主要道路,轉入次要道路,最後才轉入服務社區的「服務道路」,主要道路和服務道路應盡量不要交會。但公館圓環路口的情況,就是直接將作為「服務道路」的三條巷弄直接通向主要道路的路口,讓路口更混亂。
而且,這個路口為了讓這三條小巷弄的車流接到圓環,留了很大的空間,卻沒有透過標線及號誌引導誰先行駛、誰該直行或轉彎,加上三個巷弄同時綠燈,導致這三個小巷弄的車輛全部擠在路口,因此容易發生碰撞。「大家來到這個路口,到底誰先走,沒有人知道,大家憑直覺,或是看誰開得比較快。」黃柏森說。
圖/三條小巷弄直通公館圓環路口,留了大片空間容納車流,卻沒有標線引導誰先誰後。劉芮菁攝影。
最後,公館圓環路口對自行車、行人也很不友善。這裡屬於學區,附近有台大、台師大及台科大,還有公館國小、銘傳國小及民族實中,許多大學生騎腳踏車通學,中小學生也有通學需求,但路口不僅車流量大,對自行車、行人非常危險,也沒有規劃讓自行車、行人能安全通行的區域。
公館圓環有諸多待解問題,對於北市府拍改成十字路口的規劃,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認為,從市府目前提出的改善概念圖和過去北市府的評估報告來看,這項規劃仍有部分疑慮。
以最令機車族詬病的「待轉區」來說,北市府曾在2020年評估過直接左轉的可能性,當時發現直接左轉會造成環內與環外停等車流增加,環內停等的溢流甚至會影響直行車輛,因此無法開放。但現有方案把圓環改成十字路口,左轉機車停等空間更小,開放機車直接左轉更微乎其微。加上萬年不變的福和橋內側、汀州路轉基隆路的內側禁行機車,更是讓「拆圓環後,能廢除強制待轉」的說法更難實現。
而且,如果拆除圓環,羅斯福路上將會有9個車道,但路口完全沒有行人庇護島的設計,也沒有規劃自行車通學環境,新方案是否對行人、自行車友善,仍令人懷疑。此外,填平公車專用道後,公館圓環路口能否負荷新加入的公車車流,也是一大問題。
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呼籲,改善公館圓環路口,應解決目前車道不明確、行人不友善、單車沒空間、機車沒路權的問題。
圖/公車專用地下道讓行穿線有類似行人庇護島的功能,民間團體擔心填平地下道後羅斯福路增為9個車道,使行人通行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