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緬甸日前發生規模7.7的大地震,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是近兩年規模最大的地震,釋放能量相當於177顆原子彈,與1999年台灣921地震同等級,威力真的不容小覷。
至於地震成因,則是印度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讓揚子地塊(華南板塊)向東移動,故郭鎧紋特別示警,台灣同屬華南板塊的西部,接下來兩週要特別留意應力轉移,觸動本島同樣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
圖/3月28日緬甸規模8.2強震造成地方嚴重災害。取自FB@frogthai88。
如同2025年初,繼印度板塊碰撞擠壓歐亞大陸板塊,造成青藏高原出現規模7.1的強震後,台灣同年1月21日就發生嘉義大埔規模6.4的地震。
而對於緬甸地震可能帶來的地殼連鎖效應,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也進一步解釋,提及全球板塊本身就是一個平衡系統。故一地發生地震與餘震,板塊經碰撞而逐漸釋放完能量後,確實可能觸發或誘發其他地方因應力相對提高,進而有更高的機率也出現地震。
圖/截圖畫面取自Google Maps。
舉例而言,就像1999年土耳其出現規模較大的地震後,沒過多久,台灣就發生921大地震。無奈吳健富也坦言,由於目前預測地震的技術還有努力空間,故緬甸強震是否觸發台灣發生較大規模的地震,還有待地震專家持續地來觀察。
而與此同時,有不少台灣人也紛紛留意到,日本漫畫家竜樹諒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因為該作者是當地著名的夢境預言家,自22歲起就開始記錄「夢日記」,並將夢境內容集結成冊,還改編成圖文漫畫。
然而令國際震驚的是,《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所收錄的竜樹諒15則預言,其中有多達10則被外界認為已經應驗,包括神戶大地震、阪神大地震、新冠疫情、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等。
圖/日本圖文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有多項預言被外界認為已經應驗,其中最知名的正是日本311大地震。遠見編輯部製圖提供。
而且《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書封上,還以斗大字樣標示「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這讓許多讀者都深感不可思議,直呼這是竜樹諒精準預測的災難夢境,因而讓該書不斷受到各界關注。
循此,隨著緬甸強震撼動國際,造成地方建物硬生生倒塌,道路、廟宇、機場等設施也嚴重受損,傷亡與災情都非常慘重。且事件發生至今(30)日,瓦城西北方28公里處的馬塔拉鎮(Mattara)又出現一起規模5.1的餘震,嚇得居民們在街上尖叫逃竄。隨後緬甸軍政府也發布聲明證實,這起大地震迄今已造成約1700人喪生、3400人受傷,另有300多人失蹤。
種種噩耗傳出,都讓各國民眾惴惴不安,尤其竜樹諒還於2021年《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新版漫畫中,針對2025年7月5日即將到來的大災難進行了詳盡描述。
圖/台灣、菲律賓、香港的相對位置圖。翻攝自Google Maps。
竜樹諒於內容提到,自己1999年7月5日夢見的「日本與菲律賓之間海域發生爆炸」場景,又於2021年7月夢境中再現,且「災難範圍從北邊的日本往西延伸到台灣、南至印尼摩羅泰島、東邊則達北馬利安納群島。海底被炸開一條裂縫,大量岩漿噴出,引發高達百公尺的海浪,席捲周圍地區,甚至使日本三分之一的領土被淹沒。震央處還會隆起新大陸,將台灣、菲律賓和香港連接在一起。」
此外,竜樹諒更強調,夢中還出現兩道形似巨龍的神秘影像,從太平洋上空飛向震央。同時,夢裡的人們均穿著短袖,似乎在暗示災難會發生在夏季。
不過,面對《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戲劇性的預言引發網友熱議,郭鎧紋卻相當質疑,因為從板塊運動的角度來看,他認為,菲律賓海板塊中心突然爆炸,甚至噴發出大量岩漿的可能性極低。
原因是菲律賓海板塊雖呈菱形分布,儘管會受到海溝與板塊邊緣活動等因素影響,但一般來說,其中心區域通常相對穩定,即使出現地震,多半也是發生在板塊邊界。
圖/2011年,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市遭巨大海嘯破壞而四散的房屋殘骸。取自wikimedia。攝影者US Navy。
換言之,竜樹諒夢中板塊中央突然斷裂,進而噴發岩漿的情境,郭鎧紋認為不太可能於現實發生,除非「規模達9或10才有可能造成地殼抬起,但即使是隕石撞擊,也很難達到書中描繪的效果」。
另外,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地震科普作家潘昌志也曾在《泛科學》上公開評論《我所看見的未來》,直言「竜樹諒的預知夢內容雖然有很強烈的畫面感,但不代表其可作為地質預測的依據,而且夢境的象徵與真實情況之間,往往存在一定誤差。」
而且潘昌志從科學觀點出發,直指漫畫描繪的「超大型海底爆炸與新大陸隆起」情景,的確與現今科學理論相去甚遠,因為地震與火山活動多集中在板塊交界,而菲律賓海板塊的中心地帶,並非最容易發生地震或火山噴發的區域。
但鏡頭拉回台灣,印度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帶來的緬甸大地震,除了與本島西部華南板塊息息相關外,太平洋島國東加王國(Kingdom of Tonga)一帶,3月30日晚間也發生規模7.1地震,因此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也緊急向該國發布海嘯警告,而台灣中央氣象署則同樣接獲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通報。
圖/位於太平洋上的東加王國3月30日晚間現規模7.1地震,台灣氣象署也接獲海嘯警報中心通報。翻攝自中央氣象署網站。
這顯示,台灣東西岸的地殼斷層近來感覺都不平靜,如同花蓮2024年的0403地震,其實就與台灣東部外海的板塊活動有關。像是根據台灣地震研究「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的資料可知,本島東岸的琉球隱沒帶,即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處。
圖/花蓮0403地震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帶來嚴重衝擊。張智傑攝。
且透過「台灣地震危害潛勢圖」能得知,花蓮市區每百年就有可能發生一起規模7的地震,頻度不只是全台最高,還是世界僅有,斷層活動頻繁的地區。故0423花蓮出現的群震,在事發後12小時內,就發生逾百起超過4的地震,寫下新世界紀錄。
因此,此次歐亞大陸板塊遭到推擠而引發緬甸大地震,或太平洋上的東加王國附近發生規模7.1強震,通通都是重要警訊,是否可能讓連動相關板塊,皆需地震學者格外留意。
不過「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指出,與同樣緊鄰板塊隱沒帶的日本相比,台灣陸地與琉球隱沒帶是垂直走向,因此地震伴隨大海嘯的風險較低,這其實也與《我所看見的未來》提到的海嘯情形可能有所出入。
但無論如何,正視威脅才有可能尋求對策!因此「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不僅在花蓮七星潭海岸,設置了一組橫跨米崙斷層的雙偶井下地震站與地表觀測網,採用光纖地震觀測設備,是全球唯一橫越斷層的三維光纖地震觀測站,以獲得斷層帶在地震時活動樣態的第一手資訊。
郭鎧紋也提到,目前日本與其他地區都針對「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建立一套完善的監測系統。如南海海槽觀測網「DONET」,已在海底部署數百座地震站,一旦偵測到異常,日本氣象廳一定會先警告各界,及早發出警訊。
而對於颱風、洪水、山崩和土石流等較常見災害,潘昌志也重申,提前做好預防措施,絕對比事後應急更能有效降低損失。因此政府與民間都應積極關注地震監測數據,並加強災害宣導,同時投入資源完善防災基礎設施,以應對各種可能的自然災害挑戰。
圖/地震頻發區域的民眾,除做好建築物的抗震措施,也要準備家庭應急的地震物資儲備包。取自photoAC。攝影者reika_ikoro。
而一旦發生地震,民眾最好的自我防護動作為「趴下、掩護、穩住」,若人剛好就在海邊或低窪地區,感受明顯搖晃之際,也最好立刻撤往高處,以防海嘯突襲。
而作為活在地震帶上的台灣人,防災觀念當然不能只依據特定日期或災難預言,平時就應該準備好含有手電筒、飲用水、簡易醫藥品和口糧的應變包,並熟悉日常生活的逃生路線,以及與親友聯繫方式,透過定期災害演練與科學監測,真正逐步建立起全社會的應變能力,以應對難以預知的天災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