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路倡議到街頭行動,這群年輕人用熱血推動「還路於民」,讓台灣街道更友善!

翻轉行人地獄!兩位90後青年如何「還路於民」,為行人發聲?

翻轉行人地獄!兩位90後青年如何「還路於民」,為行人發聲? 圖/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吳宜蒨(右)、理事劉亦(左)。劉亦提供。
作者:劉芮菁
日期:2025-03-05

「走在台灣路上,你真的安全嗎?」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台灣行人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自2022年《CNN》報導台灣為「行人地獄」後,2023年台南女童車禍、2024年東海女大生遭撞等悲劇,無不提醒社會距離「行人友善」仍有漫長的路,而台灣道路設計不良是更大的隱憂。但改造道路勢必衝擊在地居民的利益,又談何容易?

面對如此艱困的挑戰,兩位90後的年輕人選擇站出來,與一群志工試圖扭轉台灣以車為本的交通文化。他們是「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吳宜蒨與理事劉亦,憑藉著對人本交通的熱血,一肩扛起這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他們的努力,能否撼動這個長期忽視行人權益的社會?

二月週末午後,一群民眾從台北北門廣場出發,跟隨講師漫步於台北老城區,一邊回顧城市歷史,一邊檢討道路設計。活動期間,吳宜蒨不僅緊盯流程,還要接受媒體採訪。作為一名普通上班族,她本可選擇在週末好好休息,卻將時間投入「還路於民」,為行人奮戰。

同樣身為理事的劉亦,是一名自由工作者,憑藉日語能力與留學日本的經驗,他研讀日本的交通政策,協助「還路於民」翻譯出版《車輛霸權》一書,引進日本的改革經驗,並透過投書與演講,推動台灣朝向人本交通社會邁進。

吳宜蒨不畏2月的寒風出席「還路於民」舉辦的散步節活動,向媒體說明活動訴求。劉芮菁攝影。圖/吳宜蒨不畏2月的寒風出席「還路於民」舉辦的散步節活動,向媒體說明活動訴求。劉芮菁攝影。

延伸閱讀

行人天堂還是障礙賽?台北老城區街道大健檢,這些設計該改了!

讓人意外的是,兩人皆非交通專業出身,而是透過自學深入這個領域。他們之所以踏上行人路權倡議之路,其實與家庭經驗有很大的關連。吳宜蒨的父親10年前在一場酒駕車禍中離世,姑姑也因機車事故成為重度身障者,她自己雖不騎車、不開車,卻也幾次在過馬路時差點被撞上。親人與自身的遭遇,讓她意識到台灣道路的危險性,進而開始記錄交通亂象、違規行為,並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觀察。

新手駕駛的學費竟是「別人的車」? 台灣駕照制度大有問題

劉亦則是從小就感受到台灣行人空間的匱乏。家住桃園青埔的他,因住家附近沒有行人道,家人總叮囑他搭車出門,避免步行。四伯因機車事故喪命,讓父母對騎機車心存恐懼。然而,當他依循正規駕訓班課程、考取汽車駕照後,短短上路半年內,就發生兩次擦撞,其中一次還發生在自家附近。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讓他更困惑的是,他和父親哭訴這件事,得到的回答卻是:「多去外面開就可以了。」

「我那時想說,台灣的駕照制度也太爛了吧!難道我們是要靠別人的生命財產的風險,來累積駕駛的經驗值嗎?那中華民國憑什麼發給我這張駕照,讓我可以合法開車?」劉亦激動地說。

種種經驗中,他深刻體會台灣駕訓制度的不足,進而開始研究交通議題,並在臉書粉專上推動討論。

2023年8月舉辦的「還路於民大遊行」,民眾不畏風雨倡議行人路權的重要。取自「還路於民Vision Zero Taiwan」臉書粉專。圖/2023年8月舉辦的「還路於民大遊行」,民眾不畏風雨倡議行人路權的重要。取自「還路於民Vision Zero Taiwan」臉書粉專。

從網路討論到走上街頭 靠群眾募資發起「還路於民大遊行」

2023年5月,台南一對母女在過馬路時遭左轉車撞擊,釀成一死一傷的慘劇,點燃全台的怒火。「行人地獄」一詞再度籠罩媒體版面。受夠了台灣交通沉痾已久的問題,吳宜蒨、劉亦及一群關心交通改革的民眾,決定發起「還路於民大遊行」。

透過募資平台募得300多萬元,「還路於民大遊行」成功於同年8月20日舉辦。即便當日大雨滂沱,仍澆不熄民眾的決心。當天,台南罹難女童的父親也冒雨出席,希望不要再有家庭承受相同的悲劇。

這場遊行不僅促使時任交通部長王國材出面承諾改革,也吸引當時所有總統候選人到場,創下台灣社運史上的先例。然而,激情退去後,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要讓行人路權改革從口號變為現實,還需要更積極的行動。因此,他們決定成立「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從公民教育、國家政策與地方改造三個層面推動變革。

延伸閱讀

偏鄉交通怎麼解?沒有捷運的臺東,如何用智慧運輸縮短城鄉落差

深入社區辦工作坊 成功改善道路規劃

「還路於民」不只是在網路上倡議,而是積極走進社區,透過行動讓民眾感受到改變的可能。

在「公民教育」層面,他們深入校園與各類活動,透過投書媒體、出版書籍,推廣人本交通理念;在「國家」層面,他們參與交通部、立法院等中央部會的會議,為交通法規的修法提出建言。在「地方改革」上,他們與地方團體合作,舉辦「道路改造工作坊」與「散步節」等活動,讓社區居民親自參與街道規劃,並理解人行道的優點。

2024年8月,「還路於民」就與《標線改造台灣路》粉專板主、新北市中和的景平里合作,舉辦道路改造工作坊,帶領當地居民實地場勘、學習道路設計,最終促成當地的道路改善計畫。

「這是很小的影響,但真的可以扎根,然後慢慢擴大,我覺得是一個很棒的社會嘗試。」吳宜蒨開心地說。

「還路於民」與中和景平里合作舉辦道路改造工作坊,帶領民眾討論當地的道路規劃。取自「還路於民Vision Zero Taiwan」臉書粉專。圖/「還路於民」與中和景平里合作舉辦道路改造工作坊,帶領民眾討論當地的道路規劃。取自「還路於民Vision Zero Taiwan」臉書粉專。

同年年底,「還路於民」又與中原大學、桃園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合作,於中原大學校門前舉辦「中原耶誕散步節」,藉由封街、市集與表演活動,讓當地居民體驗更友善的步行環境,降低民眾對人行道的反彈。

事實上,桃園市中北路一帶雖然是學區,卻一直沒有完整的通學環境。透過「中原耶誕散步節」清空道路試圍人行道,讓民眾發現人行道的優點。在活動的引導下,原本極力反對的里長也改變了態度。後來也順利促成中北路的道路改善計畫。

延伸閱讀

「麟洋路」在哪裡?台北打破政治命名,羽球奧運金牌成台灣DNA

人行道不是讓你沒得停車 是讓老人小孩有安全的路可走

現在,「還路於民」仍努力深入鄰里,一步步改善行人環境。參與倡議至今,劉亦觀察到,雖然民眾大致接受人本交通的理念,但在地居民的既有利益仍是改革的最大阻力。許多人習慣將自家門前當成私人停車位,或是直接在路上設攤營業,因此很抗拒劃設人行道。

不過他樂觀認為,持續溝通仍有改善機會。「我相信台灣人還是會疼惜弱者。所以我們要去說明,人行道不是讓你沒得停,而是讓你家的小孩、長輩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走,至於車停哪裡可以討論。」

對劉亦來說,劃設人行道只是第一步,倡議的最終目標應是讓社會意識到,公共空間本來就沒有義務容納所有私家車,因此應該要思考如何發展健全的大眾運輸系統,建立以步行、自行車和公共運輸為主的社會。

「還路於民」積極在各個場合設攤倡議行人路權,並翻譯出版書籍引進國外經驗。劉亦提供。圖/「還路於民」積極在各個場合設攤倡議行人路權,並翻譯出版書籍引進國外經驗。劉亦提供。

「總有一天,我們一定可以在家鄉昂首闊步」

儘管有遠大目標,「還路於民」仍面臨組織運作上的挑戰。作為志工團體,大家都是行有餘力才參與組織工作,加上協會缺乏專職人力處理行政庶務,難免造成運作效率不彰。身為理事長,吳宜蒨必須扛起整合眾人、推動組織運作的重責大任。她坦言,常有覺得辛苦的時候。

「我內心都有一個小惡魔,說著要解散啦、三年後就不幹啦,因為真的太累了。但好多協會的志工會說,不行啦,你走了協會怎麼辦?想到這裡,我就覺得希望一定要培養其他人,哪天我真的累了,有人可以接手,繼續把這個協會經營下去。」

展望未來,「還路於民」將持續在各縣市舉辦「散步節」,並拓展國際合作,例如申請外交部補助,參與瑞典的「零死亡願景」課程,或與日本行人倡議團體交流,將國外經驗引進台灣。今年也希望聘請專職人員,讓組織運作更穩健。

回首行人路權的倡議之路,過程雖然坎坷,但每一次小小突破,都讓兩人很有成就感。為了不要再有無辜的生命在道路上被奪走,他們還會繼續努力。

劉亦自信地說:「總有一天,我們一定可以昂首闊步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為了讓那一天到來,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交通人物政策人才回流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北市首創行人優先區!限速20禁喇叭,保障行人零肇責
台南歸仁圓環「還路於民」!借鏡歐美改造行人地獄可行?
還路於民大遊行訴求「零死亡願景」交通部推新法洗刷行人地獄
劉芮菁

劉芮菁

遠見、城市學記者兼議題策展。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