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台灣的道路命名,以人名命名的,多以政治人物與有功將官為主,如紀念國父孫文的「中山路」系列,以及紀念蔣中正的「中正路」「介壽路」等系列,全國加總就超過2百條;其他還包括紀念前總統蔣經國的「經國路」系列、前行政院長陳誠的「辭修路」,還有紀念小羅斯福總統的「羅斯福路」、蔣中正親信戴笠的「雨農路」、紀念王生明將軍的「至誠路」等。這些充滿歷史味的路名,幾乎是每個台灣人的成長記憶。
圖/巴黎奧運羽球男雙金牌李洋(左)、王齊麟(右)皆為台北市中山國中校友,故台北市府特將校門口復興北路361巷增加別名「麟洋路」。取自臉書「王齊麟/Wang Chi Lin 」。
在學會開車、騎車之前,人們是從步行開始認識世界,穿梭於大街小巷,自小便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街坊巷弄的命名別具意義,站在執政者的角度,不失是一種洗去舊政治、植入新文化的方式之一。
隨著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為打破日治時期的殖民影響,依據1946年《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逐一將與日本有關的路名更名,並且「在地化」,先從宣揚三民主義與忠孝仁愛信義等四維八德開始著手,同時也納入紀念國家偉大的人物。
圖/巴黎奧運羽球男雙金牌李洋(左二)、王齊麟(右二)皆為台北市中山國中校友,故台北市府特將校門口復興北路361巷增加別名「麟洋路」。左一為台北市長蔣萬安,右一為中山國中校長吳明峰。取自臉書「王齊麟/Wang Chi Lin 」。取自臉書「王齊麟/Wang Chi Lin 」。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加上整體社會氛圍的改變、民風愈發開放,國人開始重視在地文化的保存與發揚,因此街道的命名,也從政治宣傳導向,轉為對本土歷史與人物的紀念。這一轉變,反映出社會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對台灣自身歷史的重視。
例如台北市中心的「介壽路」,原本是為紀念時任總統蔣中正60大壽而命名,但在1996年,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將其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以紀念台灣原住民族之一的凱達格蘭族,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尊重與重視。
台北市政府這次也以行動展示對傑出人物的敬意。市府將李洋、王齊麟2人母校中山國中前的復興北路361巷,增設別名「麟洋路」,紀念這對金牌搭檔接連在2020東京奧運、2024巴黎奧運奪得男子雙打金牌的卓越成就,也激勵市民傳承他們努力不懈、奮戰到底的精神。
圖/李洋(左)、王齊麟(右)的「麟洋配」是台灣羽球界的驕傲。體育署提供。
在揭牌儀式上,台北市長蔣萬安就說道,李洋與王齊麟的奮鬥歷程感動了全體市民,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實力與熱情。這次增設「麟洋路」別名,不僅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無需更改地址或證件,但能讓這份榮耀長存,成為台北市的DNA。
其實李洋在2024年受訪時就提及,感謝市府與市民的肯定,但他強調,這份榮耀屬於所有為台灣羽球付出的人,包括幕後團隊與前輩們的努力。接著他更謙虛表示,「『麟洋』兩字無法定義一切,前人的貢獻是無法忽視的。」
另外,王齊麟則說,能以這種方式被紀念感到非常榮幸,這枚金牌屬於大家,感謝所有支持與鼓勵他們的人。
事實上,台北市過去也有道路加設別名的前例。好比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在2003年「雲門舞集」30週年時,將雲門舞集辦公室所在地的復興北路231巷訂為「雲門巷」。2015年雲門舞集將基金會辦公室搬遷淡水時,時任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也特別將「雲門巷」的譽揚牌致贈給創辦人林懷民。但相比「麟洋路」,兩者在意義上還是有些許不同。
「麟洋路」的誕生,象徵民選政府反映國家與民族驕傲的一種新嘗試: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道路名稱,不再與政治掛鉤,而是單純地紀念台灣體育界的英雄。這種新思維、新的城市敘事方式,不僅讓街道命名有更多不同的發想,更加貼近市民的共同記憶與驕傲。
圖/李洋(右)、王齊麟(左)的「麟洋配」是台灣羽球界的驕傲。體育署提供。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街道名稱過去多半由政府決定,「麟洋路」是透過在地居民連署的方式完成,讓街道不再只是來自政府執政所需的工具,而是來自人民的認同與驕傲。
未來,民眾只要經過這條路,一定會記得李洋與王齊麟在奧運寫下的驚奇之旅,也會感受到體育精神對社會的鼓舞。
這是台北市首次以居民連署的方式增設道路別名,更代表市民對城市文化有更多發言權,也讓街道名稱更加具有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