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是全台最大的工業城市,年產值超過4.7兆元,通勤人口達320萬,同時也是碳排大戶,該如何進行淨零轉型?在今(2024)年11月25日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舉辦「大桃園淨零新經濟」論壇,邀集桃園市政府官員與學界、業界人士分享推動ESG、淨零轉型與智慧城市的經驗。張善政指出,桃園從交通運輸、產業轉型到居住建設等多面向推動減碳。特別在大眾運輸建設上,除了在2023年推出北北基桃1200通勤月票,目前規劃中的捷運路網也將在2026年讓部分路段通車,進一步提升大眾運輸使用率。
桃園市長張善政致詞時指出,桃園以「低碳經濟、智慧城市」為核心政策,全方位推動智慧交通、及環境監測,未來將持續運用AI科技,盼能在2035年達到減碳50%的目標。
圖/桃園市長張善政指出,桃園為全臺最大工業城市,工業碳排占全市總排放逾六成,推動低碳轉型責任重大。桃園市政府提供。
在論壇中,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以數據分析桃園市近年的變化,並分享因應措施。他指出,18年前他在環保局服務時,桃園市的就業人口僅約84萬人,但現在已經高達120多萬人,提升了39%,與此同時汽機車數量也增加了40%,顯示了桃園市民對通勤有高度需求。
為解決交通問題並降低其帶來的碳排放量,桃園市政府推出1200北北基桃通勤月票、桃竹竹苗定期票,鼓勵民眾多運用大眾運輸。
蘇俊賓表示,在定期票推出一年多來,桃園的大眾運輸已成長了13%多、自有運具轉向大眾運輸的數量也提升11%多,顯示定期票將通勤人潮導向大眾運輸系統,這不但能舒緩都會區的交通問題、降低移動污染源,也達到減碳的效果。
蘇俊賓說:「桃園還是一個持續就業成長、交通成長的城市,我們可以壓低約12%已經很不簡單。」
為解決公車駕駛缺工問題,桃園市政府除了提供補貼、短期獎勵外,還積極訓練駕駛。蘇俊賓說,市府的策略是讓願意學習駕駛大客車的人參與受訓,不但在受訓期間提供薪資,也和客運業者合作,讓這些駕駛受訓完後可以直接到客運公司上班。
蘇俊賓說,目前已有260人受訓、40至60人就業。「如果我們訓練的人夠多夠好,也是補足綠色運輸的一環。」
補充人力後,蘇俊賓指出,這半年來桃園市政府多了一些新的公車路線,公車班次也不會再縮減。針對偏鄉的交通需求,則以小巴代替大型公車、以愛心計程車代替小巴的策略,來降低碳排、增加效率與大眾運輸的量能。
在中長程規劃上,則是推動軌道運輸建設。蘇俊賓說,桃園捷運路網的棕線、綠線正在興建,加上已通車的機場捷運,預估未來通車後,桃園將成為全台捷運運量增加最快的城市。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長江南志則分享交通運輸帶動的都市規劃方向。他指出,桃園市的大眾運輸系統與雙北非常不一樣,民眾不能只仰賴軌道運輸,因此公路運輸非常發達,塞車成為民眾最大的困擾之一。而目前桃園最重要、同時也最大型的公共建設「鐵路地下化」,該如何在推動之時一併改善交通問題,成了市府的施政目標。
圖/桃園市都發局長江南志(左二)在論壇中分享鐵路地下化後的都市規劃。桃園市政府提供。
江南志說,鐵路地下化後道路的廊帶規劃,若是只規劃四線、六線的大型車道,只會讓塞車問題越來越嚴重。因為從各國其他城市的經驗都顯示,車道越多塞車越嚴重。因此,在政策上必須打破「以車為本」的迷思,建立新型態的公共運輸模式。
江南志指出,由於鐵路地下化後的廊帶,多位於農業區與工業區,因此他規劃將工業區轉型為產業園區與住宅區、商業區,希望讓民眾可以留在桃園就業、居住,降低通勤到外縣市的成本,讓桃園市的都市結構朝向綠色運輸的方向走。
江南志說:「我們的農業、工業產值可以跟陸路交通運輸走,人流的部分就用鐵路地下化留在大眾運輸的周邊,讓桃園成為接近淨零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