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台灣西北部的桃園,是台灣面對國際的重要門戶,也是往東南、東北亞航運的關鍵要衝。可扛起巨量工業的產值,雖帶動北台灣經濟發展,這座城市卻因長期碳排過量而導致環境嚴重污染。試想當一地水資源、河生態、空氣品質都因工業過度排放汙水,別說魚群大量死亡,這對居民來說也不適生存。因此近年市長張善政為改善全國第一大工業城迫在眉睫的生活品質難題,不僅延續歷任市長的永續遠見,也逐步兌現「綠色桃園生活」淨零城市計畫的諾言。
據環境部氣象變遷署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達歷史高峰,減碳已成世界各國基本的共識。故為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國際城市之間試圖建立互信機制,找尋一條適合的解決途徑。
尤其台灣的工業大城-桃園,地方面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具相當大的挑戰,觀察地方過去的總碳排放量,能源與工業製作部門的占比就逾七成,來到驚人的2214萬噸。
圖/桃園早期頻傳出工業污染及工廠失火事件,引發民眾擔。取自Unsplash。攝影者Chris LeBoutillier。
加上桃園工業區廢水污染事件頻傳,業者違規排放的有害物質經常導致河、水資源受到污染。其中以「觀音富林溪爆發廢水污染事件」為例,無良廠商圖謀私利,將廢水排放至附近河域,就造成大量魚群死亡的生態大浩劫。另外不計其數的工廠失火,滾滾黑煙在桃園空中直衝雲霄,也讓市民對空氣品質憂心忡忡。
新版空污防制區出爐!這六個縣市表現最差
據此回過頭來看,從最後一位桃園縣長吳志揚,到地方升格為直轄市後的歷屆政府,每任桃園大家長對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承諾都不曾少過。
因此現任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淨零碳排是市府首要推動的政策,而順應科技持續發展,未來市府還會積極導入AI人工智慧,落實桃園嚴謹的污染排放管理。
因此,在推動工業發展及逐步實現2050淨零碳排的路上,桃園市府於2022年正式發布淨零路徑。除成立「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外,市府還透過補助措施,鼓勵企業推動再生能源,同時亦建立「桃園市碳中和資訊平台」,開放民眾追蹤碳排作業。
而上述的努力,都成功讓桃園市成功獲得國際組織碳排放揭露計畫(CDP)的A級城市評級,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都市。
圖/桃園市府成立碳中和資訊平台,提供民眾與企業進行日常碳排計算、溫室氣體盤查等服務。翻攝自桃園市碳中和資訊平台。
更重要的是,在逐步淘汰燃煤需求的路上,市府秉持公私部門協力的精神,特與轄內7家汽電共生廠完成協商「2030脫煤」目標,以減少碳排所產生的有粒狀污染物、硫氧化物等有害物質。
而此舉甚至還引來雙北居民公開表示,由於桃園市先天具地理條件的優勢,地震災害少,也較不受颱風等天災影響,如今當局又非常重視都市機能與永續發展,還有產業精進的布局,所以確實動了移居念頭。
更棒的是,桃園還順應人工智慧的浪潮,運用AI技術進行「判煙控污」的作業,讓人工智能自主性的學習監控工廠,即時判別異常煙柱並反映至監控中心。相關技術不僅解決空污不易取證稽查的問題,還轉被動為主動,在2023年獲得全球智慧50大獎。
圖/桃園市府致力推動綠色城市政策,並成立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取自桃園SDGs資訊網。
又於河川水質監管方面,桃園也善用人工智慧進行河川水色的辨識,掌握98處污染熱點攝像,發現異常水色時,儀器就會立刻回傳給環境污染監控中心並展開稽查,避免河域、水資源因品質監測不足,潛移默化的影響市民生活品質,甚至引發社會不安。
面對桃園百年工業的發展,地方在歷任團隊與張善政的施政佈局下,節能減碳工作不僅近年來逐步奏效,也成功讓張善政在2024《遠見》縣市首長評比中,超越2023年的成績,一舉奪得4.5顆星,其中「環保」政策的滿意度,還榮登六都第一。
圖/桃園市長張善政。蘇義傑攝。
此外,張善政在「教育」「醫療衛生」與「環保」的榜單中,排名也位於前段班,儘管他受訪時謙虛指出,市府仍有進步空間,可桃園日後優良施政結合AI治理的藍圖,無疑正一步步走向當初他上任時「智慧桃園」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