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伯公岡地處偏遠,在整個清領時代都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農業散村狀態。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建造縱貫南北的鐵路動脈,後來為進一步增加運量,於1929年在台北至新竹段鋪設雙向來回的複線鐵路,原先從楊梅直達湖口的路線,改為從北面谷地繞行,於是伯公岡成為新路線的必經之處,進而設置車站。
由於楊梅在當時已是台灣的稻米生產重鎮,擁有車站的伯公岡,也就順勢成為將稻米集散加工的據點,車站附近設有碾米廠與倉庫等設施,吸引了許多勞工與商賈,伯公岡頓時從平凡農村一躍成為人流不息的熱鬧市街。
然而伯公岡的榮景並沒有維持太久,國民政府來台後將伯公岡改名為富岡,近代的產業轉型加上公路運輸的普及,富岡也就慢慢歸於平淡。
圖/建於1932年的永昌碾米廠,是富岡迄今唯一存留的碾米廠建築。普通人攝影。
除了緬懷舊日風光之外,分散於伯公岡各處,形態不一的福德祠(土地公廟),也是非常值得一一巡訪的體驗。
土地公信仰究其根本,乃來自上古人類對滋養萬物的土地之崇敬,尤其是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的移民族群,往後的生活充斥著各種危險,自然會尋求土地庇佑,以獲得心靈上的安定。不管是閩南還是客家族群,都有祭祀土地公的習俗,主要差別在於閩南移民通常在村庄只會有一座祠,而客家族群則是四處立祠。
是故只要是以客家族群為多數的城鎮,用「街頭巷尾土地公」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這也反映了客家族群對於土地公的親近與依賴,甚至以「大伯公」(客家語原指祖父的兄長)作為稱呼,伯公岡之名也由此而來。
舉凡如同常規廟宇,也是楊梅地區規模最大的妙靈宮,或是坐落在馬路口,有小吃攤相伴的大井頭福德宮,甚至還有供奉在台鐵自強號車廂內,保佑鐵路交通平安的土地公廟,令人目不暇給、饒富趣味。
圖/建於1929年,位處富岡車站後方田地的開庄原始福德祠一景。普通人攝影。
桃園地區基於台地地形造成河川短小,水量亦不穩定,因此漢人移民為了發展農業,必須開挖陂塘與水圳作為儲水與灌溉之用。在全盛時期,桃園境內的陂塘數以萬計,即便到了今日仍舊保留了近3000口,也讓桃園擁有「千塘之鄉」的美名。
從2013年開始舉辦的桃園地景藝術節,起初正是為了推廣桃園獨特的陂塘文化,邀集許多藝術家進行創作,結合既有景觀相互輝映。有賴富岡的都市化程度不高,至今仍保留了許多陂塘,如何進一步地提升其附加價值,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富岡就像是桃園歷史的一個縮影,所有代表桃園的元素,都可以在這個步調悠閒的小地方找到。若能夠在硬體上有妥善的規劃,相關的服務陸續到位,富岡距離都會區不遠、交通亦算便利,非常適合向海外朋友推廣,深入認識他們或許未曾見過的台灣。
圖/富岡老街附近的三連陂,與地景藝術節留下的藝術品,兩者結合融洽。普通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