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建商以「青埔到台北只要20分鐘」的名號吸引消費者,可真的是這樣嗎?據日前PTT鄉民發文分享的經驗談,原PO認為,青埔到台北一點都沒有想像中那麼方便,因為搭乘過程,會增加許多額外的通勤時間。
圖/機場捷運「A18高鐵桃園站」。交通部提供。
好比「高鐵班距長又不固定」,一等可能就是30分鐘;還有「沒提早去月台等車可能會擠不上去」,因為自由座尖峰時刻人潮爆棚,讓人「很難算好時間再到月台搭車」。
有鑑於此,原PO也在文中直言「(建商)真的不要說什麼青埔到台北只要20多分鐘,實際上這只是話術」。
對此,不少網友看了心有戚戚焉,先後認同表示「一堆青埔人說到台北20分鐘,結果出了門,20分鐘還沒進高鐵站才真實」「加上走路換車大約47分左右」「每天通勤,沒上不了車過,但我認同這樣通勤很痛苦,最煩的是到台北還要轉捷運,至少花1小時起跳」「從高鐵下車後,加走路和換車,大約47分鐘」「重點南港到高鐵站換捷運一樣要等車啊」「桃園台北上下班自由座有夠擠」「高鐵交通費用長年下來可觀且這費用出去就沒回收了,跟房貸可不一樣」「桃園高鐵根本擠爆無論是往南或北,你即使看好時間到了月台,尖峰基本上就是大排長龍」。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還有苦主進一步剖析各面相,表示「青埔交通上高鐵通勤不是不行,沒有太大的彈性,只能搭固定班次。除了上下班通勤時間間距較近,錯過班次就,有可能面臨遲到的危險。其餘班次間隔較久;此外,沒有備用選項,往返外縣市工作就會有抉擇。雙北當地工作有捷運、公車、短程計程車。新竹當地工作可騎車或開車。青埔若開車往返耗神,花費可能比高鐵高。」
圖/日本通勤族。取自Unsplash。攝影者Nakaharu Line。
不過也有網友對於桃園青埔建商的行銷術見怪不怪,向原PO直呼「本來就是話術啊,但我想也不是只有你會算。能接受的自然能接受」,還有過來人拍拍原PO的說「買的人當然會事先算好,但通常很容易以為自己可以忍受」。
另一方面,還有網友透露,台灣其他區域都有同樣情況,例如「這跟新竹慈雲路建案廣告2分鐘進竹科是異曲同工,殊不知從家裡到公司要30分鐘」「A7通勤台北25分鐘進城也是話術,到站後走到紅線就要10分鐘左右了」。
由此可見,通勤時間多久算長見仁見智,畢竟在台北的上班族,之所以選擇入住桃園青埔,而且還幾乎每天通勤,相信除了有個人因素考量,或因當地生活圈機能日趨完善外,對於買房,可能多秉持「先求有,再求好」的態度,希望能以通勤時間,來換取更親民的房價。
只是建商「青埔到台北20分鐘」這一說,對比單趟通勤快1小時的真實情況,實在有很大落差,也難怪網友們如此有感。其實,針對通勤時間長短的話題,過去PTT也有網友,因為發現日本上班族不是人在公司或家裡,就是在通勤的路上,所以忍不住好奇「號稱到巷口買飲料都得騎車的台灣,你能夠接受的通勤時間極限是多久呢?」
圖/截圖自PTT。
而貼文一出,果然也隨即掀起網友熱議,有人提到自己最多能接受「目前來回走路+捷運90分 還行」「我目前單趟1小時,其實就有點累了(新北-台北)」「騎車單趟45分鐘,大眾運輸1小時」,但就綜合留言來看,大眾似乎平均1小時就快到忍受的臨界點。
圖/賴永祥攝。(搭車示意圖)
此外有趣的是,還有人認為出門工作往返時間多久不是問題,畢竟上班族搭公共交通工具通勤時,也能做自己的事,或打個盹,因此有好「薪」情最重要,畢竟「薪水給到位,通勤路也覺得有錢進來。就不會這麼討厭」「會把薪水考慮進去啊 有的工作地方比較遠但是換算時薪高就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