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台北8月悶熱的氣候,記者歷經約2小時車程來到裕慶金屬位於南投南崗工業區的台灣生產基地,站在工廠門口以陽光笑容迎接我們入內的正是裕慶董事長廖昭宜。
一邊品茗一邊聊起裕慶30多年發展歷程,廖昭宜表示,公司初期以OEM代工為主,藉沖壓、裁切、焊接、拋光、電鍍等傳統技術為通路賣場生產結構單純的大型展示鐵架;後來為進軍百貨,裕慶轉以ODM型態,提供品牌供應商設計到生產的一條龍服務,並將鐵工融合不鏽鋼材、銅件、木工、壓克力與印刷等多重元素,打造具廣告看板功能,工序相對複雜,且時刻變化的精緻商用架。
圖/看盡各國人才的裕慶金屬董事長廖昭宜,以經驗談大讚「台灣人才最有責任感,所以到任何國家開設工廠或做發展任何事業都能成功。蘇義傑攝。
對此他進一步提到,展示架產業真的百年都不會衰退,因為它是社會剛需,即使很多人都認為能以其他材質替代,可金屬終究有其耐重性與可朔性。
與此同時廖昭宜還獨具慧眼,針對客戶多元需求獨立設置研發部,製作電動床、電動椅,還有乍聽下和本行八竿子打不著,實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電子遠端閉門系統與智能AI灑水裝置,透過跨足產業來擴大盈利。
不過跨足新領域絕非易事,談起開發電動床,他心有戚戚焉地說「企業新增產業別其實很痛苦,樣品要一打再打,且美國對生產要求很高,需經過多項認證,過程還得特別尋找電動床相關人才,針對客戶提供的圖紙做設計、開發、優化,然後進行各種產品測試。」
可從結果來看,廖昭宜認為一切辛苦非常值得「因為公司不轉型或增加其他營業項目風險更高,且加入電動床產業,企業效益比增加許多,畢竟電動車設計零件與組裝是相對單純的東西,30多%毛利率雖沒有展示架48%高,但多一個產業別就是多一道保障,還有美國現在一張床賣最低7000美元,最高1萬,無疑是高端消費。」
圖/蘇義傑攝。
其實在了解裕慶走過的漫長歷程後,儘管廖昭宜受訪時語氣淡定,可提及市場的動態莫測,不難聽出,若非他憑遠見洞察與大刀闊斧的執行力,嗅出兩岸廠房生產技術自動化的必要性及產品迭代更新是突破年營業額18億瓶頸的關鍵,裕慶或許也會像許多赴陸設廠的台商,慢慢走向傳統製造業夕陽的命運。
畢竟產業革新,挑戰過程定然篳路藍縷,不過廖昭宜認為,裕慶能有今日成績,全因決策總比別人快一步,敢於勇闖產業浪頭。
故2015年,他果斷以百萬美金併購舊金山設計子公司Beeline,盼藉白人商場文化打入歐美市場,拓展國際品牌產品設計的業務,並透過專員常駐通路的站點模式,快速滿足客戶第一線需求。
圖/裕慶金屬董事長廖昭宜服務的客戶多為美國500強大型通路與品牌的國內企業,其中就包括世界飲料龍頭可口可樂(Coca-Cola)。蘇義傑攝。
如一次Home Depot委託競品製造的商架倒塌,專員立馬回報,他便於3日內打樣出全新展示架,且完成200公斤的承重安檢測試,透過嚴謹品管和高效服務擄獲業者的信賴,一舉拿下長期合作的台幣上億訂單。
此外廖昭宜熟悉美國產業的運作後,也直接於當地建置5千坪倉庫,替客戶執行倉儲、物流、安裝等後勤作業,充分利用即戰速度掌握生產垂直線上的高額毛利,成為客戶心中不可取代的Total Solution專家。
不過廖昭宜亦坦言自己剛接手Beeline時嚴重水土不服,一賠就是美金500多萬。因爲美國經理人與設計師年薪800多萬台幣,卻不比本土菁英負責進取的態度,三不五時就在辦公室悠晃,頻頻編列支出預算卻繳不出績效。
直到他高薪聘請在美國生活40年熟知製造業的台籍CEO一次資遣40多位老員工,改錄取華裔、印度裔等移民美國的有為青年,並購入業界頂規的動態繪圖等軟硬體設備,同時還以鼓舞獎金制或補助員工進修碩班的一半學費樹立起亞洲管理與育才方式,才成功讓產品設計團隊業績步上正軌,大幅提升公司競爭力。
而論及國際的人才管理,廖昭宜悠悠的回顧道「早期台灣50年代的教育制度跟整個產業培育人才方向與現代截然不同。以前學生多是專科畢業,大三、大四暑假就去工廠實習,專科制度跟產業有很強的鏈結,這也是早期台灣傳統產業在全球如此強大的原因。」
然而近年傳產卻面臨巨大瓶頸,他認為原因有三,一為台灣專科學校銳減;二是青年都想唸大學或當研究生;至於第三點則可想見,現在愈來愈多大學生不願意到悶熱的工廠做第一線學習。因此廖昭宜感嘆,台灣30年來人才出現大斷層,當前已找不到好的焊接工、拋光技術人員或電鍍基礎人才了。
圖/看盡各國人才的裕慶金屬董事長廖昭宜,以經驗談大讚「台灣人才最有責任感,所以到任何國家開設工廠或做發展任何事業都能成功。蘇義傑攝。
不過,看盡各國人才的廖昭宜,不忘以經驗談大讚「台灣人才還是最好,最有責任感,這也是台灣人的優點,所以到任何國家開設工廠或做發展任何事業都能成功。」
循此他還直指「中國人20年前改革剛開放時很窮困,因此年輕人格外認真,十足把握工作機會,但後來可能受一胎化等政策影響,現代年輕人沒上班也沒壓力,變得事情只做一半;而美國白人的上班方式則跟華人差很大,他們準時下班,絕不加班的」。
有鑑於此,廖昭宜希望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才明白,製造業自電腦系統化後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再是過去大眾認知的黑手工廠。且面對市場多面向的科技優化考驗,機器取代傳統技術人員的背後,不僅電子、電機、軟體和研發等工程師,以及數位美術、工業機械和多媒體設計師成產業不可或缺的才源。
圖/裕慶金屬董事長廖昭宜服務的客戶多為美國500強大型通路與品牌的國內企業,其中就包括世界飲料龍頭可口可樂(Coca-Cola)。蘇義傑攝。
同時,產業也亟需具國際市場觀念,對地緣政治、各國律法、民情有一定敏感度的外貿人才;或深諳管理人力、產品之道的高階主管加入。尤其當永續成全球企業顯學,涉略ESG的綠領人才更是各產業亟欲吸納的對象。
據此,在台灣經濟半導體產業獨大搶才下,製造業雖陷入嚴重的人才荒,可傳統中小企業無不奮力轉型求生,形成另一塊人才黑洞。
因此廖昭宜再次重申「台灣人才最棒」,特別是製造業生產著重跨域跨界之協作,有別科技業作業單一精密,專業講究職能學以致用的型態,因此無論畢業生源自什麼國家或科系,只要有心學習新領域,懷抱闖蕩國際的夢想,「錢」景依舊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