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小鎮裡有超多日式建築!老街農會Art Deco風格有何特色?

旗山小鎮裡有超多日式建築!老街農會Art Deco風格有何特色? 圖/魚夫提供。
作者:魚夫
日期:2024-03-26

旗山對喜歡建築的朋友來說簡直就是日治時期建築趣味的樂園。從旗山車說起,建築日治大正期間,充滿童趣,融合半木骨造,總體以磚牆及木架構興築,車站的設計頗具巧思,八角向上攢尖的屋頂,有如聖誕節所見的巧克力屋般的可愛。

按照文化部的形容:八角形尖頂彷如西方童話世界裡的小屋,然而三角形屋頂、山牆和內部骨架儘是日本傳統建築工藝,特別是當時相當流行的「褲腰屋根」,更是滿滿的日本風。

這座車站,早期去過日本的朋友應該看過東京的木造原宿車站,和旗山站頗有姊妹站的味道。

車站外的街屋,仍留保存著台灣罕見的「石拱圈亭仔腳」。1903年(明治36年)4月,後來的旗山當時隸屬蕃薯廳管輪轄,廳長為石橋亨,他積極推動市街改正,其中亭仔腳就是在市街改正計畫中出現的,石橋還就地取材,取鼓山的沙岩為建材,逐步完今復新街和中山路南端竹心日戈街屋和石拱圈亭仔腳建築,形成今天極具特色的旗山街景建築特色。

延伸閱讀

高雄文化發展的地標性建築!「高雄文學館」的前身有何故事?

中山路在日本時代稱為本通。1925年-1930年間,街長陳順和等人提倡興建仿巴洛克式立面街屋,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牌樓厝,原本這一帶為軍事用地,經協調後北段撥出原練兵場660多坪建地,南段撥出原營房500多坪建地,最後建了共19間洋樓,每間寬1丈5尺,此外還裝設有水道水,這水道水系統,就是由旗山信用組合(今旗山農會)於1925年(大正14年)4月所創建,計畫給水人口三千人,並向陳順和租用養魚池充作沈澱、淨化池,翌年1月21日正式舉行盛大的完工通水儀式。

旗山農會,魚夫提供。圖/旗山農會,魚夫提供。

前身為旗山信用組合的旗山農會,走進老街,於中山路與永福路交叉口就會看見這棟 Art Deco風格的建築。日本於1920年代至1935年代期間,在臺灣興起アールデコ裝術藝術風格建築,顯然強烈受到以歐洲為中心的裝飾風藝術及荷蘭風格派運動(De Stijl)和荷蘭表現主義甚至現代主義等興發中的近代建築運動的影響,強單純、直線,以幾何圖型為主的設計風,或稱折衷主義。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高雄州廳被五馬分屍如難民營?破舊、逢雨漏水遭拆除重建

農會大樓的選址位於三角窗口,入口便從兩街交會處45度切入,使得建築看來更為立體和宏偉,正門由洗石仿石、打格的柱身加強入口意象,左右兩翼各開四面窗,左側更開有小門,方便進出,其上二有一女兒牆連結二樓,二樓有兩支西洋柱式,柱身為磨石子,且用簡單的鐵條鑲住兩柱之間圍住前方,成為陽台,二樓迴廊之外有造型圓柱方座的廊柱,廊柱下圍住廊道的台度係洗石子簡單的直線重複線條裝飾;牆面係接近褐色的磁磚,即所謂的國防色,一般認為有防空上的考量。

戰後農會大樓於1959年的9月15日頂樓加蓋,所幸加蓋部份儘量呼應原有的建築,儘量避免突兀的感覺,也算是功德無量了。

▲無知的政客和他的支持者才會說高雄又老又窮,來去看全台第一老街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美學高雄市南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一棟建築兩段故事!228現場「新高雄大酒家」成美味汕頭火鍋
戰後的高雄大型娛樂建築!約會聖地「大舞臺大戲院」為何消失?
給高雄鼓山分局刻個QR Code吧!高雄州廳重建成時尚綠建築
遭譏諷反創大新百貨!台灣第一部電扶梯改變城市文明
魚夫

魚夫

漫畫家、評論家、電視台總監、名節目主持人、動畫公司老闆。在將屆半百之年自求隱退,毅然決然離開台北,移民台南,開始樂活人生,尋找新生命。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自1982年至2004年曾任職報紙、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已自弘光大學退休,現為台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