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舞臺大戲院今已無復存在,2013年地方文史人士的歎息聲中遭到拆除。這座戲院落成於1946年12月31日,係戰後早期難得的大型娛樂場所投資案,由建築師蕭佛助所設計監造。
蕭佛助(1900-1984)是日治時期澎湖廳鼎灣澚港底鄉(今澎湖縣湖西鄉成功村)人,年少時,先在馬公學習木工,其後進入日本海軍工作部,20歲決意帶著木工本事到臺灣本島發展,進入鹽埕町一家日人所經營的木原組工作,並被指派管理營造工程,1927年他獨立發展經營傢俱販售和營造工程,當時他是高雄一帶唯一的台人「請負」業者,請負是日文,即包工的意思,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營造商,因為工作認真,施工品質優良,在業界頗受歡迎,於日治時期就參與許多高雄都會的建設,戰後他所創辦的「富華營造廠」也是第一個獲得認定為甲級營造廠,承包許多戰後工程。
看來蕭佛助對電影事業情大獨鐘,除了大舞臺外也起造華僑大戲院,一度自己蹽落去運轉,更是「高雄市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的發起人。
大舞臺大膽運用傳統漢文化閩南式建築的語彙,有趣的是將八字規的馬背造型融入戲院戲院正面,中央為五面大型優雅裝飾的圓拱窗,左右各有衛塔,拱出中央高聳的感覺,和其他戲院的Art Deco風格迥然不同,頗能展現鹽埕地標的效果。
根據網路上的文史工作者偏門研究員 KUN的研究:
戲院的經營起初以上演歌仔戲為主,1950年代轉手經營後開始上映電影,1970年由林月姮引入多元經營項目,有書苑、出版社、藝廊、咖啡廳及娛樂場等,結合娛樂與藝文的空間營運,票房賣座曾居全台之冠。 「那個年代看電影談戀愛的,沒去過『大舞臺』就一定不會成功。」《港都跨世紀電影史》編著許叁陸先生曾經這麼說,可以想知當時大舞臺大戲院是年輕人們的約會聖地。
圖/原大舞臺大戲院拆除,新商業大樓「百達富埕」在原址新建。魚夫提供。
除此之外,著名的大導演郭南宏在高雄高工建築科畢業後,1952年成立征帆美術社,也曾為高雄大舞台、壽星與台南赤崁戲院繪製電影廣告看板,增進他日後走向影業的基本功夫。
再根據偏門研究員的研究,大舞臺大戲院除放映電外,也舉辦過轟動的美齒小姐選拔、省運拳擊賽及聯合音樂會等,乘載了城市居民許多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