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建築兩段故事!228現場「新高雄大酒家」成美味汕頭火鍋

一棟建築兩段故事!228現場「新高雄大酒家」成美味汕頭火鍋 圖/新高雄大酒家,現為天天沙茶火鍋,魚夫提供。
作者:魚夫
日期:2024-01-22

在高雄市鹽埕區七賢三路240號有棟四層樓高橘紅色大樓,有位筆名為「偏門研究員」的文史工作者,研究指出,這是在1937年興建完成的,應為黃胡所開設的「日活カフヱー」,是有女給服務的珈啡店,地址為北野町四丁目七番地。

228高雄第一個衝突現場「新高雄大酒家」

戰後1946年由一位澎湖人蔡彩宏接手開設「新高雄大酒家」,蔡的待人接事非常圓滑,也非常精明能幹,1953年曾被選為省轄市時期的第二、三屆市議員,亦曾擔任四屆高雄市烹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雄市商會理事、香港自然日報高雄辦事處主任、高雄市國術會常務理事等要職,非常活躍。

根據偏門研究員的資料:「1947年3月3日,臺北爆發衝突的二二八事件已經蔓延到高雄,當天高雄市參議會會議結束後,傍晚市參議員及公務機關的首長、人員一同至「新高雄大酒家」聚會,在此同時街上開始混亂,舉止備受爭論的警察局長童葆昭,其停放路邊的座車不僅被民眾搗毀放火,本人也遭受到攻擊,在酒家老闆蔡彩宏的協助下逃離,最終狼狽地躲至壽山上的高雄要塞司令部。」這事件也使得《維基》上所稱的「高雄屠夫」彭孟緝有加快血腥鎮壓的決心。

延伸閱讀

給高雄鼓山分局刻個QR Code吧!高雄州廳重建成時尚綠建築

新高雄大酒家歇業後,接手的是高雄名流陳水印醫師,他也是第一屆的市議員,乃將大樓改成是「陳內科醫院」,建築後來外觀也發生變化,根據偏門研究員的深入探討:「現況四層樓的建築樣貌,依據登記資料,原本應該是三層樓的磚造混合鋼筋混凝土造結構,第四層為戰後增建一層之結果,並將平頂改為雙坡頂,從1947年的航照影像判斷,可推測新高雄大酒家時期已是目前所見之建築高度。目前所見的簡潔立面,並無過多裝飾細節,保留下日本時代的開口比例,外牆貼附的馬賽克磁磚可能為醫院時期之翻修結果。」

醫院停業,大樓輾轉成為「汕頭天天沙茶鍋」

1980年代末陳水印醫師離世,醫院也停業,大樓輾轉成為茶藝館、小吃店、百貨商行、餐廳等,如今成為「汕頭天天沙茶鍋」餐廳。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汕頭天天沙頭火鍋,魚夫提供圖/汕頭天天沙頭火鍋,魚夫提供

沙茶火鍋的故事也很精彩。中國潮州、汕頭是雙子城,現在兩城合一為潮汕,歷史上和台灣往來頻仍,戰後更為緊密,許天𧶽是台南安平人,喜歡煮食的工作,曾前往潮汕學藝,因此認識了當地女子鄭鸞嬌,鄭的娘家經營南北雜貨和米行,於對南洋的沙嗲與沙茶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也擅製沙茶,並和許天賜結為連理。

延伸閱讀

打造具有歷史美感的魚市場!高雄鼓山魚市場海景第一排全台最美

1943年許天賜帶鄭鸞嬌回到台南,戰後1945再遷居高雄,於鹽埕區落腳,就在大溝頂的附近找了個所在開起「天天沙茶牛肉」。

一鍋料另外再加一小碗沙茶,這種吃法是潮汕人來台灣後發明的,大部份一開始都不過是炒芥藍牛肉、炒白菜豬、兼賣牛腩湯而已,後來才推出牛肉爐,後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度休業許久,後來由第三代傳承,找到今址重新開業,生意當然還是沖沖滾。

建築是城市的日記本,高雄這棟平凡無奇的大樓,經過有心人的挖掘,也居然串成這種一大篇故事,真是太有趣了。

這家汕頭沙茶爐不只東西好吃,故事也非常的重要 。天天沙茶火鍋 8:43

延伸閱讀

高雄文化發展的地標性建築!「高雄文學館」的前身有何故事?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高雄市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高雄鼓山第二市場曾是告別式場?莎喲娜拉日式田町齋場
遭譏諷反創大新百貨!台灣第一部電扶梯改變城市文明
辛辣湖南菜與人情味交錯!高雄診療所繞了一圈又變回食堂
魚夫

魚夫

漫畫家、評論家、電視台總監、名節目主持人、動畫公司老闆。在將屆半百之年自求隱退,毅然決然離開台北,移民台南,開始樂活人生,尋找新生命。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自1982年至2004年曾任職報紙、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已自弘光大學退休,現為台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