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中葉以降,中國福建、廣東二省的大量移民湧入台灣尋求生計,台灣的可耕地開發也趨於飽和。在土地資源有限而人口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會開始產生紛爭是必然的事。
北台灣淡水河流域沿岸的漢人聚落,大致上是漳州與泉州移民對峙,彼此劍拔弩張、衝突不斷。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漳泉互鬥的局勢急遽升溫,戰火延燒整個北台灣,以漳州移民為主的士林舊街遭到泉州移民進攻,又遭洪水所害,幾乎被破壞殆盡。
士林舊街的當地仕紳潘永清有鑑於此,倡議眾人往地勢較高的南邊遷移,打造一處可以杜絕水患,也能依照實際需要規劃的新聚落,便是今日士林夜市所在的士林新街。
潘永清對於士林新街的構想極為細膩,他首先將被漳泉衝突波及而遭焚毀的芝蘭街天后宮,改在士林新街重新興建,作為聚落的信仰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士林慈諴宮。潘永清還特意空出一大片廟埕,以供大眾互市交易之用。
潘永清再以慈諴宮為中心,於其周邊劃出井字型的街道,也就是今日的大東、南、西、北路。街道的節點上均設置隘門,隘門兩邊再分別接續一排緊密相連的房屋,如同城牆一般,可以有效抵禦外敵侵犯。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設計,當然是記取了過去士林舊街慘遭二次兵燹之禍的教訓。
圖/從士林夜市內的大四方路名,可以看出昔日士林新街的大致範圍。普通人攝影。
潘永清也沒有忘記士林新街作為商品集散地的功能,渡口的設置是必須,並且在新街鋪設聯通外界的石路。除此之外,潘永清還分別在士林新街的南北兩側開挖運河,一來可以提供船隻暫時停泊避風,二來也有護城河的作用,進一步強化士林新街的防備。
硬體設備逐漸完備,士林新街所在之處又更靠近連通淡水河與基隆河的番仔溝(今已不存),節省不少與基隆河上游聚落往來的時間。與此同時,當時北台灣最大經濟中心的艋舺(今萬華),因為河道淤淺而逐漸沒落,重心轉移到了大稻埕,距離士林新街更近,又提高不少作業效率。
地利人和兼具之餘,更重要是天時的到來。就在士林新街的興建工程展開之際,遇上了百年未有之變局—台灣開港。商人從四面八方雲集到作為通商口岸之一的滬尾(今淡水),士林新街也跟著雨露均霑。
圖/位於基河路上的士林街福德宮,其右側便是士林新街的渡口所在處。普通人攝影。
有賴於選址得當與妥善規劃,直到進入日治時代,士林新街熱鬧依舊。由於聚集在慈諴宮前廟埕的攤商越來越多,對環境衛生造成影響,日本政府因此於1913年在慈諴宮對面興建士林公有市場,以便管理雜亂無章的攤商。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又因為士林地區陸續進駐銘傳、東吳、文化等大專院校,逐漸在士林新街形成以學生為主要消費族群的商圈,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士林夜市。
在士林夜市享受各式美食小吃之餘,不妨也在白天走訪一遭,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士林新街在褪下人潮洶湧後,最真實的模樣。
圖/於1998年被列入台北市市定古蹟的士林公有市場一景。普通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