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市中山區與士林區交界的劍潭,其源由最早可追溯到成書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的《諸羅縣志》。裏頭提到在荷治時期,有名荷蘭軍人在北台灣一處大潭旁,將佩劍插入一棵巨樹的樹幹,樹幹增生包覆劍身,直至完全隱沒,因而得名劍潭。
《諸羅縣志》所描述的大潭,並不是指湖泊,而是水面寬闊且流速平緩的河段,例如新北市新店區的碧潭,劍潭在當時是基隆河與其支流番子溝的分岔處。後來成書的《淡水廳志》則略有不同,荷蘭軍人將劍投入河底,每逢入夜或雨天,河面上便會發出紅光,堪稱奇景。
不管是《諸羅縣志》還是《淡水廳志》,關於劍潭的故事都與鄭成功無關。
真正牽扯到鄭成功的,是出現在成書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新竹縣采訪冊》。裏頭提到鄭成功在現今苗栗縣境內,投劍於南港溪中,每遇風雨之時,鄭成功的佩劍便會浮在水面上,因此也同樣有劍潭之名。
圖/台北中山橋機慢車專用道上的劍潭舊址紀念碑一景。普通人攝影。
劍潭的故事摻進精怪元素,要到日治時期才開始出現,原本在苗栗投劍的鄭成功,和台北劍潭傳說混合,變成一個更加戲劇化的版本:鄭成功率軍北上,行至河邊之時忽遇魚精肆虐,引發河水翻騰。鄭成功見狀將佩劍擲入河中制服魚精,軍隊才得以順利渡河。
同時期由史學家連橫以劍潭為名,所作的七言古詩,則訴說著鄭成功斬殺蛟龍的故事。這並不全然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其來有自,這能從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於劍潭鄰近興建的劍潭古寺,其寺內所藏的石碑窺知一二。
這座石碑於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所刻,大致講述有不肖人士蓄意破壞寺內所藏的「龍身」,以及擅自畜養牲畜,導致寺內安置的墳塚遭到破壞,因此立碑嚴厲禁止。從碑文內容推斷,當時劍潭可能有蛟龍出沒的傳聞,進而成為連橫創作古詩的靈感。
圖/因台灣神宮(原址即今圓山大飯店)擴建,於1937年遷至台北大直地區的劍潭古寺一景。普通人攝影。
在認識鄭成功劍潭傳說的流變之後,要怎麼以科學的角度來理解魚精與蛟龍,這兩個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世界的妖怪呢?這可能跟自然災害有關。
台北劍潭所在的基隆河,原本河道極為蜿蜒曲折,每當遇上豪雨或颱風來襲,基隆河下游必會發生嚴重水患。所謂的魚精與蛟龍,或許就是象徵因河水暴漲導致的水患,所以近代才會有兩次基隆河大規模的截彎取直工程,大幅降低水患的威脅。
《新竹縣采訪冊》所記載的第一版鄭成功投劍故事也是同樣道理,南港溪所流入的中港溪下游一帶,由於地勢低窪的關係,至今仍是水患發生的高風險地區。所以劍潭傳說的真實含意,應當是漢人移墾時與大自然搏鬥的隱喻。
鄭成功的形象在清末開始轉變,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以官方名義修建供奉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日治時期又改建為開山神社,表彰其經營台灣的功勳。在如此時代氛圍之下,鄭成功單純的投劍進化成英雄斬妖事蹟,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延平郡王祠一景。普通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