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交通局指出,由於舊城區有不少道路的路幅小、路旁又有停車格,兩段式左轉還要先停靠到右側路旁待轉格,切換車道險象環生,因此經過搜集專家學者、公民團體等相關單位意見後,決定推動。
交通局研議,會以擇定路段試辦方式逐步推動,目前尚未決定試辦地點。另外,道路上仍會保留待轉區延續民眾已習慣的左轉行為,同時加強標誌標線設施與安全行駛行為宣導等配套措施。此外,試辦期間將密切監控各路段車流狀況,並滾動檢討調整各項作法。
交通局長王銘德說,目前優先盤點原市區及永康區的幾十條路段,但分布零散,有些很短僅300、500公尺,未來試辦會朝整個路段來考慮。已挑選出2條路段,不過還在做最後的定案討論,因為各種道路的情境都要考量進去,像是有無實體分隔島、有無號誌化標線路口,甚至是有無左轉專用道等,都要考慮到。
雖然台灣身為機車王國,一張台北市重陽橋的車瀑圖全球知名,但相較於冠居全球的機車密度,台灣的機車族權益,卻不是最好的。尤其,兩段式左轉滿佈城鄉街道,更是讓機車族怨聲載道,此政策的存廢長年下來一直都有不少爭執。
圖/台灣的機車密度居冠全球,蘇義傑攝影。
過去也有較為激進的民間機車權益團體發起「待轉大富翁」行動,號召百輛機車不斷在同個路口重複待轉,訴求取消強制兩段式左轉,並開放機車內側左轉限制。
根據交通部統計,今年1到7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數 1789人(平均每日約8.52人),其中有高達6成3、1138人是機車事故。若進一步細分,25到64歲的成年人,死亡人數541人;18到24歲的年輕人,死亡人數150人;65歲以上高齡者,死亡人數416人;13到17歲未成年者,死亡人數31人。
除了使用者基數多帶來的高事故發生率,還有什麼原因的是導致台灣機車事故多、死亡率又高的因素?道路規劃不良、落後的交通法規甚至是駕駛人的素質,都是眾多影響因素之一。
交通部在今年4月的道路安全說明會中,提出改善機車交通環境原則及作法;針對開放直接左轉一事,部長王國材認為,為體恤高齡者和不習慣行駛於內側車道的機車族,直接左轉反而容易造成路口徬徨的危險,「機車兩段式左轉仍為原則」。
但部分機車左轉量大、待轉區無法容納的路段,若強制要求機車待轉反而容易發生危險,因此以安全為原則因地制宜,建議可以直接左轉,但同樣仍會劃設待轉區,因應有需求民眾。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Poh Soo Donald Soh。(示意圖)
王國材也認為,過去覺得機車不宜行駛快車道,但反而發生公車、大型車與機車爭用外側車道的問題,險象環生,經檢討後,基於安全考量,某些地區依地方交通特性,可開放第三車道。
儘管不會取消機車待轉區,但交通部也彈性規劃,若路口的左轉量大、不易設待轉區或已開放第3車道直接左轉等,3種樣態,地方可因地制宜,唯需要注意道路連貫性,避免同一條路前個路口要兩段式左轉、下個路口不用,可能造成混亂。
機車一直是台灣人最依賴的交通工具,在地狹人稠的台灣,便捷性遠高於汽車;且不論政府怎麼樣宣導要用大眾運具取代,也難以取代國人對於機車的「熱愛」。也因此,機車族群的權益更需要被關注,交通觀念、法治、道路規劃等也應該與時俱進,才能在追求便利的同時增進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