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基隆各地的眾多砲台之中,就屬「海門天險」二沙灣砲台最具代表性。二沙灣砲台的中國式城門別具特色,幾乎是基隆的代表意象。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現今我們看到的二沙灣砲台,其實已經是第二代了。
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沿海都成了戰場。時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相當於台灣行政首長的姚瑩,也感受到了壓力。於是姚瑩在台灣沿岸總共設立了十七座砲台,第一代的二沙灣砲台也是其中之一。
第一代的二沙灣砲台正如其名,所在位置便是鄰近基隆港東岸的二沙灣。然而在一次的陰差陽錯,英軍船艦偶然出現在基隆外海,與駐紮的清軍發生衝突,二沙灣砲台也因此遭到擊毀。
圖/台南四草砲台的牆垣遺構一景。普通人攝影。
直到清光緒11年(公元1885年)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決定將二沙灣砲台轉移到二沙灣後方的山坡上。
第一代的二沙灣砲台所在之處,約莫在今日東九碼頭的貨櫃存放場。有關第一代二沙灣砲台的具體形式,如今已看不到半點痕跡。
所幸我們仍能從姚瑩在同時期建造的其他砲台作為參考,像是位於台南的安平小砲台跟四草砲台,都有遺構保存。這多少可以幫助我們還原第一代二沙灣砲台的大概樣貌。
劉銘傳總共在台灣興建了十座砲台,其中有兩座位於基隆。一座是前面提到的二沙灣砲台,另一座則是在今日和平島的社寮砲台,位置約在今日和平島天顯宮後方的山區。
關於社寮砲台的記載,並不像二沙灣砲台那樣詳細,加上社寮砲台歷經日治時期的改建,劉銘傳時期的砲台設施僅存零星殘跡。加上那裏現在為軍事管制區,一般人也無法實地走訪。
圖/日治時期拍攝的社寮砲台營門與營舍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然而從照片等紀錄可以得知,社寮砲台樣式與規模與二沙灣砲台相若,均有一座中國式城門,也是依地形走勢興建,砲台陣地設在面海的制高點,兵員營房則設在背海山坡的「抱山式砲台」。
可惜就差那麼一點點,社寮砲台就能享有與今日二砂灣砲台同樣的知名度了。
不過回頭檢視歷史,雄壯威武、氣勢磅礡的二沙灣砲台,最終並未完成它的使命。
之後台灣割讓日本,日軍接管台灣之時,選擇從基隆東北方的貢寮登陸,並沿著陸路前往基隆,使得二沙灣砲台毫無用武之地。反而是坐落在基隆市區後方山坡上的獅球嶺砲台,在日軍攻入基隆時有著卓越表現。
圖/獅球嶺砲台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這是因為獅球嶺砲台處在基隆河谷的節點,如果日軍要從基隆前往台北,就必須得承受獅球嶺砲台的射擊。雖然如今的獅球嶺砲台遺跡看似並無任何特別之處,但卻是一員貨真價實的猛將。
基隆的每座砲台,隨著成立時間和設計邏輯的不同,就會衍生出其獨特的故事。如果能夠細細品味,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