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基隆觀光起飛,不僅一甩「雨都」的陰鬱印象,許多地方特色建築、文史景點開始被外界所關注,現代化商港與日治時期保留的建築並存,外觀統一的老舊國宅經過特別的鋪裝,也變成知名景點,吸引不少民眾專程而來外,也成為影視業界重要的取景地。
近年來許多台灣本土文學作品被翻拍成電影或影集,進入國人的視野中;而這些作品也有不少是從過去的社會案件得到靈感,讓國人意識到,台灣也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而劇組在拍攝過程中力求逼真、實地拍攝,也帶起朝聖觀光的風潮,刺激地方的觀光發展。「八尺門的辯護人」正是其中之一。
圖/取自臉書「八尺門的辯護人」。
原著小說作者唐福睿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由死刑想到30多年前各界呼籲「槍下留人」的湯英伸事件。
1986年,原住民湯英伸因不滿漢人雇主強迫工作,殺害雇主和其家人,之後被判處死刑,引起台灣社會對原住民議題的討論,「現在原住民的處境是否改變?還有哪些族群面臨類似問題?漸漸發展加入東南亞移工的困境,故事主軸逐步完整」。
「八尺門的辯護人」故事講述個性大而化之、出身基隆八尺門阿美族聚落的公設辯護人佟寶駒(李銘順飾),被指派要替對阿美族人犯下滅門血案的印尼籍嫌疑犯辯護,卻意外發現案情背後複雜的政治和商業糾葛,來自部落親族的壓力更讓他陷於兩難。
考量到原住民待遇、移工困境等主題,基隆「八尺門」就被選定當作故事發生地點。「八尺門」名字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時期,是形容現今和平島與本島之間的狹窄水道,除了是當地水域名稱外,也泛指該處南面的陸地。
圖/取自臉書「八尺門的辯護人」。
如今,該區域是基隆市中正區的正濱里、社寮里的交界,本島的正濱里與和平島的社寮里,僅依靠和平橋、社寮橋連結,是往來本島唯一的陸上交通渠道。
從歷史角度來看,八尺門的演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首先,在17世紀,西班牙、荷蘭爭奪此處殖民權,最終荷蘭擊敗西班牙,在和平島上建立城堡;接著則是清朝時期,此處成為漁民和商人的港口,也是台灣北部的重要軍事要塞。
進入日治時代後,這裡被改名為「社寮島」,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港灣開發和工業化,湧入許多日本人來此工作和居住,成為繁榮極盛的漁貨商港。保留了許多歷史建築和文化遺跡,例如日式木造洋樓、清代古井、日治時期的火車站、海關倉庫等。
圖/取自臉書「八尺門的辯護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斗子火車站,它是台灣最早建造的火車站之一,也是《八尺門的辯護人》劇中的重要場景。
而在二戰結束、日本將統治50年的台灣交還給中華民國政府後,八尺門一帶發展成為基隆市的中正區,還有不少阿美族等原住民移入聚集成大型聚落;此外,還有客家人、閩南人、印尼人等不同背景的居民移入,形成了豐富的人文風貌。
事實上,現今的「八尺門」一帶,在基隆市政府的巧手規劃下,已經是基隆知名的觀光勝地,舉凡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海濱國宅等,不論是改建修整或是保存景觀,都是近年出名的打卡勝地。
趁著這次劇集掀起熱烈討論,或許讓這些景點有了新的詮釋角度。